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分享 成语分享
成语典故中的专心致志和棋文化有关吗-成语典故专心致志和棋文化有关对不对的原因剖析
tamoadmin 2024-10-21 人已围观
简介成语,可谓是中华汉字的精华,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我感谢《成语故事》教给我这么多到道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读后感400字左右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成语故事读后感400字左右范文一 我的书柜里放出一本书,书名叫《成语故事》。有空的时候,我就拿出来津津有味地看着,而且百看不厌! 这本书里面介绍了成百上千个成语。一翻开书,熟悉的成语就出现在我眼前,有
成语,可谓是中华汉字的精华,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我感谢《成语故事》教给我这么多到道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读后感400字左右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成语故事读后感400字左右范文一
我的书柜里放出一本书,书名叫《成语故事》。有空的时候,我就拿出来津津有味地看着,而且百看不厌!
这本书里面介绍了成百上千个成语。一翻开书,熟悉的成语就出现在我眼前,有:欣欣向荣、背水一战、兵不厌诈、乘风破浪、破釜沉舟、同心同德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许多成语的来龙去脉,还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成语是“铁杵磨针”和“滥竽充数”。“铁杵磨针”讲的是:李白小时候不爱学习,很贪玩。有一次,他看见一位老婆婆把铁杵放在石头上坚持不懈地磨,终于把很粗的铁杵磨成了绣花针。李白很受启发,从此刻苦学习,成了唐代大诗人。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只要不断努力,持之以恒,再难的事也能办到。 “滥竽充数”讲的是:有个南郭先生来到乐队学着别人的样子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后,湣王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一看混不下去就偷偷地溜走了。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迟早会败露的。
在我们学习中,不要象南郭先生那样不懂装懂,要有老婆婆“铁杵磨针”那样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
成语故事读后感400字左右范文二
从开学以来,我利用业余时间读了一本好书《成语故事》。
成语,可谓是汉语语言的精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每一篇文章中拿来便用的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典故来源的故事。于是《成语故事》成了我很喜欢看的书。
《成语故事》 中经典的成语有以貌取人、水滴石穿、八面威风、一诺千金但是,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专心致志”这个成语。相传古代有位下棋的高手叫秋,他收了两名学生,秋认真地给学生讲课,有一位学生很认真的在听,并且把老师讲的内容都记下来;还有一位学生,人在屋里上课,但心早就飞到外面去了,他在想,要是有一群大雁飞过来,我要能射下来一只该有多好呀!他越想越着迷,不知不觉秋讲完课了。他让两个学生下棋,专心听讲的学生棋法娴熟,而不专心听讲的学生手忙脚乱,最终还是输了。秋告诉他的学生:学任何东西都要专心致志,不要心不在焉。
读了这个成语后,我知道了:做每一件事情都要认真对待,学每样东西都要专心致志,不能像秋那位心不在焉的学生那样,上课不专心听讲,什么都没有学到。
成语故事读后感400字左右范文三
我不喜欢学成语,因为成语都是四个字,也不好理解。妈妈为此总生我气。
几天前,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书,妈妈与你一起阅读此书,而且非常肯定的告诉我,你肯定会非常喜欢此书的,喜欢学成语的。今天妈妈抓我一起阅读《成语故事》书,翻开书妈妈给我一边读成语一边讲成语的故事,我发现里面有许多我没学过的成语和没有看过的故事。
让我难忘的是《专心致志》这一篇讲的是:两个人拜著名棋手弈秋为师,学棋的时候,认真地听讲,乙却心不在焉。结果,甲的棋艺越来越高,乙的棋艺还是一样。
弈秋语重声长地对两个学生说:“下棋如果不专心致志,也是学不好的!”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至。
还有的故事是《愚公移山》的内容是: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说:“我了有儿子,儿子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还有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
没想到,我真的喜欢上了成语,原来每个成语都有一个精彩的世界啊!
成语故事读后感400字左右范文四
我读了《成语故事》,它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成语共有82个,它是按第一个字的音序归类的。有的成语比较好理解,比如胸有成竹,有的成语则需要探明出处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比如近水楼台,有的甚至失去原来的意义,比如朝三暮四。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成语是“八仙过海”。这个故事讲的是八个神仙过东海去参加蟠桃盛会。八个神仙有的把葫芦变成一叶扁舟,有的把花篮当船,其他几位神仙也把自己的宝物投入大海,最有趣的要算张果老,他从一只小箱子里拿出一只纸驴,吹了口仙气,它就变成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小毛驴了,他倒着骑在驴背上渡海。在渡海的过程中,他们各显神通,最终都顺利地渡过了东海。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各自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本领。
成语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符号。读完这本成语故事,我说话的时候就会用到我读过的这些成语,妈妈经常会说我:“你还挺会用词的。”写文章的时候,我也会用到这些成语,我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师也夸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文章词句很生动。这就是我读《成语故事》这本书的收获。希望大家也抽空多学成语,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成语故事读后感400字左右范文五
寒假里我读了《成语故事》一书,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让我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
这本书中讲述了很多有趣的成语,比如半途而废、不耻下问、唇亡齿寒、风声鹤唳、涸辙之鱼、三人成虎、刮目相看等,这些成语都包含着一些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半途而废”。
半途而废这则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决定外出寻师,提高自己的学识。一年后他放弃了学习,回到家中,妻子很是生气,拿起剪刀纺织机前说:“这些丝织品都是蚕丝织成的,一根一根蚕丝累积起来才有一寸;一寸一寸累积起来,才有一丈、一匹。如果我现在把织机上的丝织品剪断了,以前的功夫就全都白费。你在外学习,每天都要问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方面不够?这样日积月累才能成就自己的美德。你中途就回来了,跟我剪断织机上的丝织品没什么不同。”听了妻子的话,他深受教育,立刻动身回到老师那里,继续努力学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到头来一无所有,结果就像三心二意的小猫钓鱼一样。
《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很多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还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成语故事读后感400字左右范文六
暑假中,我看完了《成语故事》,我最喜欢“凿壁偷光”这个故事。
“凿壁偷光”是讲西汉时候有个叫匡衡的人,非常喜欢读书,但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晚上没有照明的,也就没有办法读书了。匡衡的邻居是个大富翁,每天晚上都点燃很多很多的蜡烛,家里照得像白天一样亮。匡衡起初想到大富翁家里去看书,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被拒绝了,也许是大富翁瞧不起穷人,也许是大富翁要收照明费。后来,匡衡想了个好办法,他偷偷在墙壁上挖了个小孔,大富翁家的光亮就照到匡衡家里了,他就用透过来的的灯光认真读书。他书越读越多,得到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后来成了个大学问家。
“凿壁偷光”这个故事告诉我,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要努力去学习知识。我现在的学习条件比匡衡好得多,真应该像他那样刻苦学习。
成语故事读后感400字左右范文七
现在,电视上、报纸上、还有书里,经常会出现四字成语,有的我能看懂,可是有些就一知半解了。有一次和爸爸妈妈玩“你来比划我来猜”的游戏还闹过笑话呢。爸爸出的题目是:亡羊补牢,妈妈给我一遍比划一遍说:“这个词是四个字啊,有个羊圈破了一个窟窿,羊跑了怎样怎样”。我张口就说:“破洞羊丢!”爸爸妈妈乐得都直不起腰来了,为了给我答疑解惑,爸爸送给我一本书《成语故事》。
我翻开第一页就被精美的插图和有意思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在这本书里我明白了“亡羊补牢”的意思: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还有“愚公移山”这个成语对我很受用,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在学习和生活上也是如此,遇到难题解不开,不能绕过去不管它,这样的话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还是无法解决,要迎头赶上去不屈不挠,正所谓“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我们要做困难面前的强者,勇往直前。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从中汲取无限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使自己更加强大,为以后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成语故事读后感400字左右范文八
一直到真的读完了《一诺千金》、《移木建信》、《一饭千金》、《退避三舍》后才明白了之前做过了那么对不起人的事。
其中一饭千金给我的鼓励最大,它讲的是古时候,有一个叫韩信的人,常因为吃了上顿没了下顿而烦恼,只好靠钓鱼为生,有一天因没有钓到鱼而饿昏了过去,有一位老太太看见了,走过去把自己的饭给他一半,韩信吃了,清醒了一点,就这样,老婆婆每天都把自己的饭分给韩信一半,可有一天,韩信说:“您的大恩大惠,来日必报。”说完,边去投奔刘邦去了,在刘邦那里,他打了不少胜仗,最后被受封楚王,在这时,他想起了他的誓言,想完,便把她请了过来,给了她一千两黄金。
我之前有时上课做小动作,有时为了自己能多玩一会儿撒了谎,这篇故事告诉我们要说话算话。在这篇作文里我对爸爸妈妈真诚地说声:“对不起。”但愿你们接受。
我以后一定要做到上课认真听讲,不撒谎,好好学习,认真完成作业,希望我能弥补我之前的过错。
成语故事读后感400字左右范文九
读了成语故事这本书,我学到了许多成语,也理解了他们的意思。
在这些成语故事里面,我最喜欢“杯弓蛇影”这个成语了。它讲的是应郴请杜宣来喝酒,一张弓的影子映入了杜宣的酒杯中,杜宣以为是蛇吓得汗如雨下。但不能不喝,杜宣喝了几小口就走了。杜宣回到家中又感觉到蛇在肚中蠕动,难受到喝水吃饭都困难。杜宣吃了很多药,病情也没好转。应郴来到杜宣家问他怎么会闹病,杜宣就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应郴描述了。
应郴回到家,在厅堂里思考,北墙上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坐在那天杜宣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果然发现不细看,酒杯中弓的影子确实像一条蛇。应郴把事实告诉了杜宣,杜宣的病很快痊愈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想一想为什么。要通过调查实践去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或真相,去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
成语故事读后感400字左右范文十
今天,我在语文课上学习了《成语故事》一课,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我看的十分入迷。书里面的故事有“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有趣的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讲的是一位名叫张僧繇的画家的故事。有一天,他在金陵一所寺庙的墙上画了四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龙,却都没有画眼睛,大家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一脸认真地回答,龙的眼睛不能随便画,这是最紧要的一笔,一旦画出来,龙就会飞走了。
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哄人。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游客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现在画龙点睛被人们比喻说话或文艺创作在关键之处以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精辟而生动。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成语故事读后感
1
黄龙士,名虬,又名霞,字月天,江苏泰县姜堰填人。据徐星友《兼山堂弈谱》等书记载,他生干清顺治八年(1651年)或十一年(1654年).黄龙士天资过人,幼小时棋名已闻达四乡邻里。长大点后,父亲就带他到北京找名手对弈,从此黄龙士棋艺大进。康熙三年他在门宁初谒杜茶村时,他的棋艺距国手还差一截,第二次谒见杜的时候,他已一跃而为国手。他与在棋坛驰骋五十余年久负盛名的盛大有下过七局,获得全胜。吕书舱说他下棋如"淮阴用兵,战无不胜",在清初"群贤蔚起,竞长争雄"的状况中,黄龙士鹤立鸡群,"一切俯视之",夺得霸主地位。前辈大家周东侯,此时棋力亦在黄龙士之下了,其他棋手见了他更是退避三舍,不敢与之较量。人们将黄龙士尊为棋圣,他和思想家黄宗曦、顾炎武等人并称为"十四圣人",可惜黄龙士"享年不永",刚到中年便撒手人寰了。
《清代轶闻》上记载:徐星友初遇黄龙士时,黄授徐四子,几局后,授三子,待十局终了,徐星友遂成国弈。名家中“自三子进为国手,前此盖未有也。”
但是,徐星友成名后,不但不感恩于黄龙士,反而对黄龙士忌恨得要命。因为在当时,放眼天下,只有黄龙士名气高过徐星友,也只有黄龙士能胜他一着半势。所以,徐星友做梦都想除掉黄龙士,独霸棋坛。徐星友不是个笨人,更不想担个忘恩负义的罪名。那样的话,棋下的再好,也将不耻于天下了。思来想去,徐星友想到了玩物丧志上。三国时的刘备,是天下共仰的英雄、大豪杰,被周瑜施了“美人计”,还险些误入歧途。只是因为有了诸葛亮,他才跳了锦绣坑。重生霸主心。黄龙士不是刘备,也没有诸葛亮来救他,还怕他不上当?
据说,徐星友家业富足,金银盈屋。于是,他为黄龙士盖起了豪华的楼阁,恭恭敬敬地把恩师请到家中,每日锦衣玉食地供奉,前后宅遍置美女,夜以继日丝竹管弦,游宴不停,或命家人陪黄龙士狎名妓,酗美酒,总之是搞得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花样百出。当时人都以为徐星友得名不忘本,善待恩师,无不啧啧称赞。就这样,黄龙士沉湎于声色犬马,三年之后,终于精力衰竭,一命呜呼了。
另有一说,黄龙士素来以“弈圣”自负,争强好胜,从不认负服输。一日,徐星友请来三位弈林中的高手,每人棋力只稍逊黄龙士而已。然后请黄龙士到自己家中,指着早已摆好的三副棋说:“这三个人的棋也属难得。我同时与三人对局,每次必负无疑。三人口出狂言,说是即使恩师到,以一对三也无胜算,不知您以为如何?” 果然请将不如激将,黄龙士当下请三人就坐,说是要“大杀三方“。结果,他东奔西走,轮流走子,这三人又都不是等闲之辈,直把黄龙士累得满头虚汗,殚精竭力,便出平生手段,才把这三盘棋赢了下来。不过,就在当夜,黄龙士终于因为劳累过度,吐血而。徐星友遂为天下弈林第一手。
也有人说,上述故事,都是小说家言,茶余饭后看看也无不可,却认不得真。《清代轶闻》在论徐、黄时就说,弈家积习,专好抬高自己,贬低别人。但徐星友著《兼山堂弈谱》,对黄龙士推崇备到,没有丝毫忌刻不敬的语言,不像能干出那些缺德事的人。也许因为黄龙士后,徐星友以国手擅名弈林四十年,难免有人嫉妒,就造出这些谣言来诋毁他。细想起来,这种说法似也不无道理。
黄龙士具有独特棋才,着子看似乎平淡无奇,但寓间极深,对手不易察觉,若敢于用强,他即随机应变,出奇制胜,迫使对手相形见绌,反以自困。邓元鏸推崇说:“龙士用思尤密,深入奥窍。当危急存亡之际,群已束手智穷,能于潜移默运之间,益见巧心妙用,空灵变化,出入生。”又说:“龙士如天仙化人,绝无尘想。”时人甚至将他同黄宗羲、顾炎武等哲人大家人并称为“十四圣人”,推为“棋圣”,足见其影响之大。
黄龙士对局实践对围棋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转变了围棋的风格。在他之前,棋风局面狭窄凝重。黄龙士使棋风大变,在其之后,局面开阔,轻灵多变,思路深远。
对黄龙士的棋风特色,后人评价甚多。徐星友这样概括黄龙士的棋:"寄纤浓于滔泊之中,寓神俊于形骸之外,所谓形人而我无形,庶几空诸所有,故能无所不有也。""一气清通,生枝生叶,不事别求,其枯滞无聊境界,使敌不得不受。脱然高蹈,不染一尘,臻上乘灵妙之境。"总的来说,黄龙土对局时考虑全面,判断准确,力争主动,变化多端,不以攻杀为主要取胜手段。
黄龙士的棋著有《弈括》和《黄龙士全图》.此外,邓元惠还将黄龙士的七十盘对局集成《黄龙士先生棋谱》一本,黄龙士对局中的精华大都收在其中了。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黄龙土为《黄龙士全图》写的《自序》。这是黄龙土自己丰富经验的宝贵总结,较全面地论证了围棋的战略战术,见解独到精辟,发人深省。如他谈到布局和全盘战略时说。"辟疆启字,廓焉无外,傍险作都、扼要作塞,此起手之概。"谈到攻守和战术原则时说:"壤址相借,锋刃连接。战则羊师独前,无坚不暇:守则一夫当关,七雄自废。此边腹攻守之大势。"谈到对形势判断时说:"地均则得势者强,力竞则用智者胜,著鞭羡祖生之先,入关耻沛公之后,此图失之要。"谈到策略时说:"实实虚虚之同,正正奇奇之妙,此惟审于弃取之宜,明于彼此缓急之情,"这些都是黄龙士从对局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真知的见,也显示出黄龙士自己的棋风。
至今日本棋界仍然钦佩他的高超棋艺。黄龙士对局轻灵多变,思路浑圆,局面开阔,气魄雄大。他所著《弈括》一书中有篇自序,是他实战经验的总结,见解精辟,发人深思,其中这样写道:“辟疆启宇,廓焉无外,傍险作都,扼要作塞,此起手之概。”这是说起手布局,要占大场要点,“作都”,“作塞“,使棋有根据和攻守要塞;要从局部设想到全局,从起点考虑到今后的发展,以达到“上乘灵妙之境”。除《弈括》外,黄龙士还著有《黄龙士全图》、《自拟谱十局》、《四大盘弈谱》等,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
后人称黄龙士为“棋圣”,于清一代当之无愧。
2范西屏(又作西坪)名世勋,浙江海宁人,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是四大家中的佼佼者,在袁枚的《范西屏墓志铭》和毕沉《秋学对弈歌序》等诗文中,对他的生平都有较详细的记载。
范西屏的父亲是个棋迷,直下到家道败落仍未尽兴。可惜棋艺始终不高,只把这一嗜好传给了儿子,范西屏三岁时,看父亲与人对弈,便在一旁呀呀说话,指手画脚了。真可谓天生棋才!
父亲见儿子与己同好,甚是欢喜,唯恐儿子和自己一样不成气候,当下带儿子拜乡里名手郭唐镇和张良臣为师,棋艺日见长进。不久两位老师的棋力都不及他了。父亲又送他拜山阴著名棋手俞长侯为师,俞长侯棋居三品。有这位名师指点,范西屏长进更快,十二岁时就与俞长侯齐名了。三年后,西屏竟已受先与先生下了。他与先生下了十局,先生完全不能招架学生的凌厉攻势,均败在学生手下。从此,俞长侯不再和他下棋。他十六岁时,便成为闻名天下的国手。
范西屏学成时,正值雍正、乾隆年间。他和俞长侯同住松江,受到棋艺家钱长泽的盛情招待。十余年后,范西屏再访松江,帮助钱长泽“晨夕参研”编成《残局类选》。
范西屏出名之时,天下太平,大官们多闲聊无事,他们争着拿银子请强手与范西屏较量,以此为乐。当时棋林高手梁魏今、程兰如、韩学之、黄及侣都纷纷败在范西屏手中。棋手胡兆麟,人称“胡铁头”,棋力甚凶猛,也常是范西屏手下败将,在《海昌二妙集》中老胡常常是被让二、三子的,但老却是榜上有名的国手,可见范、施的卓尔不群。
当时能与范西屏抗衡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四大家之一的施襄夏。不过,据各种史料记载来看,施襄夏是长考派,显得思路不如范西屏敏捷灵活,两人对弈时,施襄夏常锁眉沉思,半天下不了一子,范西屏却轻松得很,似乎全不把棋局放在心上,甚至应子之后便去睡觉。有一回对局,范西屏全局危急,观棋的人,都认为他毫无得胜希望了,必输无疑。范西屏仍不以为然,隔了一会儿,他打一劫,果然柳暗花明,七十二路棋而复生,观棋者无不惊叹。
范西屏和施襄夏本是同乡、同学,年龄又相仿(范长一岁),未出名前,两人常在一起下棋。后来他们相继成为国手,便分道扬镰,各奔前程,相聚时便不多了。据《国弈初刊.序》引胡敬夫的话:范、施雍正末、乾隆初曾在京师对弈十局,可惜这十局棋的记录现已无处找寻。以后,乾隆四年时,范、施二人受当湖(又名平湖)张永年邀请,前往授弈。张永年请二位名手对局以为示范,范、施二人就此下了著名的“当湖十局”。原本十三局,现存十一局,施六比五领先。“当湖十局”下得谅心动魄,是范西屏、施襄夏一生中最精妙的杰作,也是我国古代对局中登峰造极之局。同代棋手对其评价很高。钱保塘说:“昔抱朴子言,善围棋者,世谓之棋圣。若两先生者,真无愧棋圣之名。虽寥寥十局,妙绝千古。”邓元穗认为这十局是棋中“至当”。
在当湖,范、施除对弈外,主要是教张永年和他的儿子张世仁、张世昌下棋。张氏父子都能文工弈,棋达三品,有“三张”之称。范、施教棋期间,与三张受子对局,后选出了精彩的二十八局,刻成《三张弈谱》一书。
范西屏和施襄夏棋力远在众多棋手之上,能与他们对子者寥若晨星,一般棋手者如张氏父子,受子后方可开局。当时受棋者从二子到十一子不等。凡让子者,均称指导棋,是当时培养后进的一种较为实际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范、施二人都亲自面授了不少门徒,为发展围棋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范西屏棋名已闻达四海,他的学生毕沅曾写了一首长诗《秋学对弈歌》,其中有这样一句:“君今海内推棋圣”。那时,范西屏还不到四十岁。
范西屏晚年客居扬州,当时,扬州是围棋的中心之一。范西屏居此期间,学生卞文恒携来施襄夏的新著《弈理指归》,向范西屏请教。(卞也是施的学生),范据书中棋局,参以新意,写成棋谱二卷。扬州盐运史高恒,为了附冀名彰,特以官署古井“桃花泉”名之,并用署中公款代印此书。这就是《桃花泉弈谱》。范西屏在扬州还写了其它围棋著作。
3
范西屏晚年并未完全放弃围棋实践,《墨余录》记载:嘉庆初年,范西屏前往上海。当时上海最优秀的棋手是倪克让,其次是宫加录等人。倪克让不屑与他人对弈,宫加录等人则在豫园设棋局与四方棋手下棋。范西屏一日来到豫园,见有人对弈便站下了。看了一会见客方将输,便给他出主意,旁边人不高兴了,对范说:“这是,旁观者不能多话。你既然会下棋,为什么不自己来决一胜负呢?”范西屏笑了笑,从怀里取出一大锭银子,对众人说:“这就是我的赌注。”看到这么多银子,所有的人都眼红了,纷纷争着要和范对弈。范接着说:“我下棋于不怕别人说话,你们可以合在一起和我对局。”棋没下到一半,对手们已经手足无措,一筹莫展了。于是有人赶紧去报告宫加录。宫加录赶到,范西屏坦然自若,先受先三子与他下了一局,宫加录输了。范西屏再让,宫加录还是输了。大家傻了眼。不得不去搬来最后的援兵倪克让。倪克让闻风而至,一见面,二活没说,伸手弄乱了棋盘,告诉众人:“这是范先生,你们哪是他的对手!”这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上海的富豪们纷纷请他教棋。范西屏在西仓桥潘家受先四子与倪克让下了棋,观棋者把对局情况记录下来,编成《四子谱》一书。
范西屏卒年不详,大文学家袁玫曾写过一篇《范西屏墓志铭》,其中卒年、岁数和葬处均未说明,只写了“以某月日卒,葬”。袁玫亡故于1797年,事实上此后史料上还有范赴沪对弈一事的详细记载。估计袁玫写墓志铭时,范西屏并未去世,是所谓“生吊生祭”,当然这是推测而已。
范西屏为人耿直朴实,他不求下棋之外的生财之道。有了钱财,也将一半分给同乡中的困难人家。袁玫对他的为人盛赞不已,说:“余不嗜弈而嗜西屏”。他认为那些“尊官文儒”都不及范西屏人品高尚。
范西屏的棋风,前人有不少总结。棋手李步青曾对任渭南说:“君等于弈只一面,余尚有两面,若西屏先生则四面受敌者也。”这是说范西屏全局观念特别强。李松石在《受子谱.序》中谈得更为详细,他说:范西屏“能以弃为取,以屈为伸,失西隅补以东隅,屈于此即伸于彼,时时转换,每出意表,盖局中之妙。”范西屏不很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更多地从全局着眼。具体手法就是“时时转换,每出意表”。这种手法不少棋手都有领教,评价甚高。施襄夏说:“范西屏以遒劲胜者也。”邓元穗说:“西屏奇妙高远,如神龙变化,莫测首尾”。“西屏崇山峻岭,抱负高奇。”毕沅在《秋堂对弈歌》中,也这样描述了范西屏的棋风:“淮阴将兵信指挥,矩鹿破楚操神机。鏖战昆阴雷雨击,虎豹股粟瓦尾飞。乌道偏师方折挫,余子纷纷尽袒左。忽讶奇兵天上下,当食不食全局破。”
清代棋艺家李汝珍谈到四大家时曾说:“此四子者,皆新奇独造,高出往古。而范尤以出神入化,想人非非。”对范西屏如此高的评价并非偶然,他不仅汲取了前人的全部经验,而且有所创见,有所发展。这从他写的《桃花泉弈谱.序》中,可以看出,在这篇《序》里,他先谈到下围棋“实用心之事”,他自己“自髫年爱习前贤之谱,罔不究心。”接着,他谈到了明代棋坛的情况:“有明作者,皆浑而不举,言先后,言虚实,言向背而已,”这是棋谱家的缺点,也是棋手的缺点。他又谈到清朝初年的棋手:“国初弈乐园诸公冥心孤诣,直造单微,于先后之中生先后,虚实之中生虚实,向背之中生向背,各就英分所极,自成一家。堂堂正正,怪怪奇奇,突过前人。”然后,他又谈到了他这一代棋手:“至三十年来,国手则不然,较大小于毫厘,决存亡于官冥。交易变易,时时存一片灵机;隔二隔三,处处用通盘打算。数至此,尽心至此,”范西屏认为,围棋之所以这样不断向前发展,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不坐困千古也”。这充分说明范西屏不迷信前人的创新精神。李松石还说过这么句话:“范于弈道,如将中之武穆公,不循古法,战无不胜。”范西屏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并不认为围棋发展到自己这儿就停止了。他认为围棋的发展是无极限的。
范西屏的《桃花泉弈谱》二卷,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价值最大的古谱之一,这本书,“戛戛独造,不袭前贤”,内容异常丰富、全面,精辟地记载了范西屏对于围棋的独特见解。此书则一出版,便轰动棋坛,风行一时,以后重刻版本很多,二百年来影响了无数棋手。
4清代棋坛除黄、范外的另一座高峰当推施襄夏了。
施襄夏名绍暗,号定庵。生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1年)。他也是浙江海宁人,与范西屏是同乡。《扬州画舫录》上说,范、施二人系同母异父兄弟,此说未必真实。施襄夏在为《弈理指归》写的自序中较详实地记载了他的生平。
施襄夏从小就读于私塾,是个老实、文静的孩子。他父亲是位雅士,擅长诗文书法,也画些兰竹之类。晚年退隐家中,常焚香抚琴,或陪客下棋。施襄夏念完功课,便坐在父亲身边,看他抚琴下棋。渐渐地,他对这棋艺发生了兴趣,开始向父询问其中的道理。父亲对他说:"学琴需要'淡雅',而不能'繁枝',学棋需要'灵益',而不能'沾滞'。你瘦弱多病,学琴好些。"于是施襄夏开始学琴了。不过没过多久,父亲发现儿子对围棋的喜爱甚于琴。当时,比施襄夏年长一岁的范西屏从师俞长侯学棋,到十二岁时,已与老师齐名,这使施襄夏十分羡慕。父亲便也把他送到了俞长侯门下。开始范西屏要让施襄夏三子,一年以后两人就可以分先对弈。
在俞长侯那儿被先生让三子教了一年,施襄夏性格上争强好胜、不甘久居人后的优点在老师和天才师兄的激发下,成几何级数的增长,很快便能与范西屏分先争个高下了。其间,老棋手徐星友也曾让三子与施襄夏下过指导棋。老国手慧眼识真珠,非常看重这位少年棋手,把自己的棋著《兼山堂弈谱》赠给他。施襄夏也果然不负厚望,对这本名著认真钻研数年,受益很大。
施襄夏二十一岁时,在湖州遇见了四大家中的梁魏今和程兰如,两位长者都受先与他下了几局棋,施襄夏从中又悟出不少道理。两年以后,施襄夏又遇梁魏今,他们同游砚山,见山下流水淙淙,都很兴奋。梁魏今对施说:"你的棋已经下得不错了,但你真的领会了其中奥妙了吗?下棋时该走的就得走,该停的就得停,要听其自然而不要强行,这才是下棋的道理。你虽然刻意追求,然而有'过犹不及'的毛病,所以三年来你仍未脱一先的水平。"施襄夏细细体会了这番深刻的议论,意识到自己以前好高骛远,走了弯路。从此,施襄夏一变往日棋风,终于成为一代棋圣。
此后三十年间,他游历吴楚各地,与众多名手对弈,交流棋艺,五十岁以后,和范西屏一样,也客居扬州,教授学生,为培养下一代花了不少心血。他的学生很多,但他始终很谦逊。晚年在扬州,他还写了不少围棋著作,为后来棋手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施襄夏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面貌出现在棋史上的。在《弈理指归·序》中,施襄夏对前辈和同辈棋手有十分精粹的论述:"圣朝以来,名流辈出,卓越超贤。如周东侯之新颖,周懒予之绵密,汪汉年之超轶,黄龙士之幽远,其以醇正胜者徐星友,清敏胜者娄子恩,细静胜者吴来仪,夺巧胜者梁魏今,至程兰如又以浑厚胜,而范西屏以遒劲胜者也。"正是基于对其他棋手如此深刻的研究分析,施襄夏集各家之长,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颗闪烁异彩的明星。
邓元穗说:"定庵如大海巨浸,含蓄深远","定庵邃密精严,如老骥驰骋,不失步骤。"深谋远虑,稳扎稳打就是施襄夏棋风的主要特点。施襄夏自己也说过:"盖穷向背之由于无形,而决胜负之源于布局也。"他在《自题诗》中写道:"弗思而应诚多败,信手频挥更鲜谋,不向静中参妙理,纵然颖悟也虚浮。"有人说这是当湖十局弈毕,后来居上的施襄夏批评范西屏的,其实应该说这是批评只学范西屏皮毛外在的那些后辈棋友的中恳之语。
施襄夏特别强调这个"静",他在《凡遇要处总诀》中说:"静能制动劳输逸,实本攻虚柔克刚。"这和他说的"化机流行,无所迹向,百工造极,咸出自然","棋之止于中止",是一个意思。"静"即是"自然",即是"止于中止",也就是当年梁魏今对施襄夏说的"行乎当行","止乎当止"。这并不是提倡被动。施襄夏一向重视争取主动,他曾说:"逸劳互易忙须夺,彼此均先路必争。"这与"静"是不矛盾的。"行乎当行,止乎当止",关键还在"行"和"止"都必须是主动的,这样才可能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实攻虚,以柔克刚,这正是施襄夏棋风的奥妙所在。
5
施襄夏在理论上贡献很大,他是在认真总结了前人棋著的得失之后,写出自己的著作的,他十分推崇《兼山堂弈谱》和《晚香亭弈谱》,但也大胆、尖锐地指出了它们的缺陷,他在自己的《弈理指归·序》中说:"徐著《兼山堂弈谱》诚弈学大宗,所论正兵大意皆可法,唯短兵相接处,或有未尽然者。程著《晚香亭弈谱》惜语简而少,凡评通当然之着,或收功于百十着之后,或较胜于千百变之间,义理深隐,总难断详,未人室者仍属望洋犹叹。二谱守经之法未全,行权之义未析也。"这种科学态度是难能可贵的,这使得施襄夏的著作较前人有了很大发展。他的《弈理指归》二卷,是我国古棋谱的典范,是施襄夏一生心血的结晶,可与《桃花泉弈谱》媲美。因此书原文是文言口诀,字句深奥,图势较少,钱长泽为之增订,配以图势,集成《弈理指归图》三卷。
施襄夏后,他的学生李良为他出版了《弈理指归续篇》,这本书的《凡遇要处总诀》部分,几乎总结了当时围棋的全部着法,是部全面论述围棋战术的著作,是我国古典围棋理论十分少见的精品。这些口诀,都是施襄夏平生实战和研究的心得,句法精炼,内容丰富。以范西屏、施襄夏为代表的康熙、乾隆时代的棋艺水准,是整个围棋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范西屏、施襄夏等人把围棋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在施襄夏之前,围棋方面的理论除了《棋经十三篇》外,再没有任何人总结涉及,见到最多的是各种棋势的汇编和实战对局集册。而《棋经十三篇》对围棋方面大而化之,一般来说可以有助于对围棋规律的理解,但是起不到具体的指导作用。
施襄夏主要著作有《弈理指归》和《弈理指归续编》,《凡遇要处总诀》是后者书中的一部分。这两部书和范西屏的名著《桃花泉谱》相映成辉,在历史上齐名,同为古代棋书中的经典。由于施襄夏不仅棋艺高超,且有相当文学修养,他把自己对围棋理论方面的探索和理解结合上实战,撰写出的《凡遇要处总诀》更为世人传颂,其中所述下围棋的道理和规律,从深度上讲,有些内容已超过《棋经十三篇》。他的《凡遇要处总诀》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通俗、就芜杂为精当,表现出了施襄夏对围棋内在规律达到了哲学意义上的认识。
《凡遇要处总诀》所涉及的围棋理论大体分为三部分,
一.对全局的总览。
“起手据边隅,逸己攻人原在是。”大意是说:下围棋先走角再占边,占据了有利地形再攻击对方是下围棋根本的道理。兵法上讲“以逸待劳”,围棋上也是这个原则。
二.局部的战略方针。
“攻虚宜紧紧宜宽。”这句话讲的是攻击孤棋的原则。大意是,在攻击对方孤棋的时候,如果对方还处于弱小、松散、没有反击能力的情况,那么要逼的紧一些,不要留给它可以就地活棋的余地。相反,紧逼之后,对方的孤棋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有了一定的反击能力,那时攻击就要离它远一点,只是保持牵制就可以了。
类似经典的话还有:“两处有情方可断。三方无应莫存孤。”这两句话讲的是“切断”和对待自己的孤棋原则。大意是,对方的棋如果被“切断”为两部分以后,两处的棋都需要照顾处理,那么你的切断就是有意义的,否则你去“切断”就是无谓之举。从效率角度看就是无效行为,而围棋是非常要求效率的。
三.具体的情况下的应对方法。《凡遇要处总诀》还讲了许多具体情况下的应对方法,主要是围棋实战中技术,关于这方面的分析需要借助许多具体的围棋实战中的事例,配以围棋的技术图谱,如此超出了本书“漫谈围棋“的写作意图。只好割爱剩略。
施襄夏另外的一个特殊贡献是对前辈和同辈棋手的棋艺作了研究,对他们有十分精粹的论述,他在《弈理指归》中说:“圣朝以来,名流辈出,卓越超贤。如周东侯之新颖,周懒予之绵密,汪汉年之超轶,黄龙士之幽远,其以醇正胜者徐星友,清敏胜者娄子恩,细静胜者吴来仪,夺巧胜者梁魏今,至程兰如又以浑厚胜,而范西屏以遭劲胜者也。” 这些精到的评论不仅让我们能了解到历史人物的棋艺水平,也对我们学习他们的棋艺指点了要诀。
施襄夏特别强调这个“静”,不能浮躁,不能在乎一时一事的得失胜败,要忍得住寂寞,到了“静”的境界才能真正地把围棋的妙理参到。施襄夏在《自题诗》中写道:“弗思而应诚多败,信手频挥更鲜谋,不向静中参妙理,纵然颖悟也虚浮。”
在施襄夏的那个时代没有正规的围棋比赛,他和范西屏对弈的“当湖十局”是他棋艺水平的最高体现,也是后人学习围棋棋艺的典范,在中外围棋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更对无数的学习围棋的人起了永不磨灭的作用。
附录:施襄夏诗作九首(这是《弈理指归续编》前面的《题辞九首》)
纹楸数闰按周天,著自神尧启后贤。
毕竟璇玑循造化,个中元妙惜无传。
十三篇内皆真诀,大意包罗最可师。
诸谱醇疵何所适,别裁心印问来兹。
弈宗边角树根基,逸己攻人道在斯。
镇静中权推正面,自然不战屈人师。
已拚坐隐躁心捐,儒雅风流胜算全。
不似孙吴多诡诈,堂堂正正自天然。
一枰角智关成败,黑白争雄见是非。
熟读指归诸总诀,源流万派得先几。
九宫变化指归篇,弈理渊源已尽钻。
复恐中途迷一本,更将常法细重宣。
布置无形推动静,行机有象贯虚灵。
须知中道原无异,莫误旁门失典型。
弗思而应诚多败,信手频挥更鲜谋。
不向静中参妙理,纵使颖悟也虚浮。
移形变幻孰探微,未测端倪昧所归。
参透阴阳知向背,正奇妙用本天机。
哪个成语典故和棋文化有关
成语故事读后感荐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成语故事读后感1
成语是我国最经定典一种文化,我最喜欢成语故事了。
老师布置我们暑假里好好读书,写好读书笔记,我就找了一本《成语故事》细细品读起来。
在成语世界里,我认识了心口不一的叶公;明白了“刻舟求剑”的愚蠢;领略了“守株待兔”的迂腐;见证了“掩耳盗铃”的可笑......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位“闻鸡起舞”的祖逖。
祖逖是我国晋朝时候的人,他年轻的时候想为国家效力,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听到鸡叫声,受到启发,决心练就过硬的本领,报效国家。于是他和好友刘琨一起练习武艺。这样,无论是凌烈的寒冬,还是炎热的酷暑,他们都坚持练习。
由于本领高强,祖逖当上了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他带领的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打了不少胜仗,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这就是祖逖,一个“闻鸡起舞”的青年,一个勤学苦练的模范,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对于我们这些小学生来说,或许还不需要“闻鸡起舞”,但是我们需要“闻鸡起舞”的这种精神。
这就是成语的魅力,简简单单一个小故事,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反映了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准备的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成语故事读后感2我读了一本《成语故事》,其中有许多插图,非常吸引人。故事对我们启发很深,有教育意义。有《八仙过海》,《拔苗助长》,《画龙点睛》,《老马识途》,等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了宋国有一位农夫,他每天都要去田里老动,非常辛苦,这个农夫是个急性子,他每天回家前,都要量一量长了没有,可是,几天过去了,秧苗还是老样子。一天,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于是,农夫把秧苗一棵一棵的拔上来了一点。回家后,他还告诉儿子秧苗都长高了,儿子一听,觉得很奇怪,于是跑到田里一看,秧苗全都耷拉着脑袋枯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着急,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事。应该每天除草,除虫,施肥,秧苗才能长大。
成语故事读后感3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成语故事》,虽然它外表很普通,可是里面的内容很丰富,能让你明白许多道理,比如拔苗助长的故事,说宋国有个急脾气的人想让禾苗快长大,他每天都到田里看,嘴里还不停的说:“禾苗禾苗你快快长大,早点让我吃到香喷喷的新米。”突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要是把禾苗往上拔拔,它不就长高了吗?说干就干,他一直忙到太阳下山。回到家他把事情告诉了妻子,还觉得自己很聪明,妻子听了忙跑到田里一看,吃惊极了,只见禾苗全部枯萎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要是只凭着自己良好的愿望很有可能好心做错事。
比如守株待兔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农夫在耕地,忽然一只兔子撞在了树桩上,农夫高兴极了,捡起兔子回家饱餐了一顿,从此,他再也不耕地了,整天守在树桩旁,等着兔子过来撞。可是一天、两天……一个月过去了,他也没见到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农夫的田里长满了荒草,颗粒无收。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成果,就在那等将是一无所获。
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我看了许多遍,但是还是很喜欢看,并且保护的很好,我会让它一直陪着我成长。
成语故事读后感4这本书里有742个成语故事,如:爱屋及乌、草船借箭、画蛇添足、画龙点睛、狐假虎威、打草惊蛇和赔了夫人又折兵等故事,在这些故事当中,我最喜欢的是“画龙点睛”了!
这则故事比喻说话、写文章时,在关键处用神来之笔点名要旨。
从前,有一个人,他非常擅长画龙。他画龙已经达到了出人意料的境界。最神奇的就是他画龙点睛的传说了。有一次,他在金陵的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白龙,但这四条白龙却没有画出眼睛。许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就问他道:“先生,您画的龙为什么不画眼睛呢?”他一本正经地回答道:“一旦画上眼睛,龙就会破墙而去。”大家都不相信他说的,纷纷让他画眼睛,看看龙是否会飞出去。他再三解释,点了要飞出去,可大家执意要他画,于是,他拿起笔画了起来。奇迹来了,他刚画了两条龙的眼睛,就雷声大作,暴雨倾盆而下。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墙破裂了,大家一看,两条画眼睛的龙已经飞走了,而两条没画眼睛的龙还留在墙上。大家这才心服。
这本书又可以让我们知道成语,又可以增长知识,我觉得,买这本书值了。
成语故事读后感5自从我读了中国成语故事后,我就爱上了成语,还经常和别人一起玩成语接龙游戏。
我喜欢听的成语故事有很多,比如:破釜沉舟、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南柯一梦、守株待兔、卧薪尝胆等。我喜欢成语的另一个原因是有很很多成语都说了一个怎样发愤图强的励志故事,我们可以从成语故事里学到很多道理。
有很多成语我都知道是什么意思,比如卧薪尝胆是说古时候越王为了复国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为了激励自己不要忘记国仇家恨还经常尝苦胆。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掩耳盗铃的意思是有个人看上了别人家的铃铛,想去偷。但他知道一碰铃铛就会响,于是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以为只要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我希望大家都能喜欢积累成语,从成语中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成语故事读后感6我想,许多人都看过《成语故事》吧!《成语故事》里有着丰富的知识和道理等着我们去学习,比如说《拔苗助长》,它告诉我们不能不顾事物发展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比如《百步穿杨》,它告诉我们不能骄傲自大。还比如说《井底之蛙》,它告诉我们不能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盲目自大。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囊萤夜读》,这个故事中的车胤因为刻苦读书,努力学习,后来成为了有名的大问学家。回想起现在的我们,真是惭愧不已!我们有良好的环境,却要在大人的监督下才看书、读书,尽管这样,我们读书时还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女生,爱打扮,心思全在穿的、吃的上面。男生,爱打架,整天玩,大人怎么教也教不会。富裕点的孩子那个不要,这个不要,娇气得不得了,你说和车胤比我们相差多少?所以,我以后一定要向车胤学习,做个勤奋好学的人。
自从读了《成语故事》之后我深有感触,不禁对文中的诗人、文学家肃然起敬。
成语故事读后感7暑假期间,我看了一本书——《成语故事》,书里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吸引着我,启发着我,引导着我。
在我的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磨杵成针》这个小故事,讲的是李白小时侯读书很不用功,还没写完作业就跑出去玩。一天,他看见一位老奶奶正拿着一根又粗大壮的铁棒在石头上使劲的磨着,李白看了感到非常的奇怪,就好奇的问老奶奶在干什么,老奶奶说,她要把铁棒磨成针,李白感到非常好笑,觉得不可思议。老奶奶又说,只要功夫到家,自然可以成功,李白听了以后很受启发。从此,李白无论碰到了多大的困难、磨难,时刻记住老奶奶的话,最后成了一位诗人。从这则故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什么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我懂得了一些道理,受到了一些启发。我们要像故事当中的那个老奶奶一样,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铁棒也能磨成针。在我们平常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坚信自己能做到,再粗的“铁棒”也会被我们磨成“针”。相信自己,不惧困难,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最终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成语故事读后感8暑期里做生日时,父亲送我的生日礼品是一本书《成语故事》。
看了这本书,我不仅知道了很多成语,并且知道了他们的来历。看了这本书,我还了解了很多我国历史上的知名人士,例如“磨杵成针”里的李白,我还学过他的《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呢。三顾茅庐里有三国诸葛亮和三国刘备。我最喜欢听父亲讲三国演义了。书里也有许多寓言故事。例如夸父追日、盘古开天辟地这些。
一个个成语小故事,好像打开了一扇扇历史时间的窗子,使我领略到了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艺术。
成语,可谓是中华汉字的精华,每一个成语都是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悬梁刺股”、囊银映火”告知我想勤奋好学,不可以“玩物丧志”“愚昧无知”;办事不可以“急于求成”,应当“由浅入深”;和盆友要“患难与共”“风雨共舟”;看待他人要“和人友善”,不可以“心怀叵测”。
我谢谢《成语故事》来教我这么多到大道理!
成语故事读后感9从开学以来,我利用业余时间读了一本好书——《成语故事》。
成语,可谓是汉语语言的精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每一篇文章中拿来便用的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典故来源的故事。于是《成语故事》成了我很喜欢看的书。
《成语故事》 中经典的成语有以貌取人、水滴石穿、八面威风、一诺千金……但是,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专心致志”这个成语。相传古代有位下棋的高手叫秋,他收了两名学生,秋认真地给学生讲课,有一位学生很认真的在听,并且把老师讲的内容都记下来;还有一位学生,人在屋里上课,但心早就飞到外面去了,他在想,要是有一群大雁飞过来,我要能射下来一只该有多好呀!他越想越着迷,不知不觉秋讲完课了。他让两个学生下棋,专心听讲的学生棋法娴熟,而不专心听讲的学生手忙脚乱,最终还是输了。秋告诉他的学生:学任何东西都要专心致志,不要心不在焉。
读了这个成语后,我知道了:做每一件事情都要认真对待,学每样东西都要专心致志,不能像秋那位心不在焉的学生那样,上课不专心听讲,什么都没有学到。
成语故事读后感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天地广阔,可以任由我们放飞思想,还可以让我们学习到许多知识:嗟来之食是什么意思?爱屋及乌又是什么意思?九牛一毛有什么故事?神机妙算又有什么故事呢?《成语故事》这本书让我找到了答案。
我就说《神机妙算》这个成语故事吧!
它讲了赤壁大战前夕周瑜让诸葛亮十天之内弄到十万支箭,诸葛亮笑着说好办,并将工期改为三天。周瑜暗喜,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到期完不成,以军法处置。
诸葛亮要求第三天夜里调拨二十只战船,四周摆满草把子。
第三天,诸葛亮笑吟吟地邀鲁肃一同登上战船,船向江北驶去,渐渐逼近曹操的水兵大寨。鲁肃惊问:“你要去送吗?”诸葛亮不动声色地劝鲁肃饮酒。这时大雾满江,曹操听说东吴来袭,认为这是诱敌之计,命令不许出战只用乱箭猛射。大雾散后,诸葛亮二十只战船上全都是箭,一数有十万多只,送到周瑜处复命,周瑜叹道:“他神机妙算,我根本比不上他。”
还有“一诺千金”的故事,让我知道了说到要做到,承诺的事情就必须办到,不能失信于人。
你们如果喜欢《成语故事》的话,可以去找来读一读。
成语故事读后感11成语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汉语言中的精华,传承了中华几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我爱中国的文化,爱它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中华成语故事》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每个成语故事都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它反映了政治.军事.文化.道德和理想......我们可以通过成语故事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且可以得到教育意义的启示。
其中我比较喜欢勤能补拙的故事,它讲了白居易的故事,他不仅是唐朝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而且也是为官清廉.深得民心的好官。这与他的个人做事的态度和原则有关。他认为:一个人天生的资质是很重要的,但是后天的努力更重要。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天资差一点没有关系,关键要勤奋,勤奋了就能弥补笨拙的缺憾!现实生活中,笨并不代表成绩不好,聪明也并不代表成绩好,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通过不懈的努力,刻苦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成绩!
古人好学求知的精神,是我值得学习的优秀榜样。我要“勤能补拙”,认真学习,不负父母的期望!
成语故事读后感12最近我读了《成语故事365》这本书。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很有意思,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讲拔苗助长这个故事。
以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有一天,他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希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他几次去田里看秧苗,都没看出秧苗长高,心里很着急。有一天,他突然想:如果把秧苗往上拔一拔,秧苗不就长高了吗?想到这里,他快步跑到田里,把秧苗一株一株地都往上拔了一大截。就这样整整干了一天,他才把田里的秧苗都拔高了。晚上,他回到家里高兴地对家人说:“我今天辛苦了一整天,总算是帮田里的秧苗长高了!”
第二天,他的儿子跑到田里一看,原来绿油油的秧苗,现在全都枯黄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做事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着急,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做好。
成语故事读后感13我不喜欢学成语,因为成语都是四个字,也不好理解。妈妈为此总生我气。
几天前,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书,妈妈与你一齐阅读此书,而且十分肯定的告诉我,你肯定会十分喜欢此书的,喜欢学成语的。这天妈妈抓我一齐阅读《成语故事》书,翻开书妈妈给我一边读成语一边讲成语的故事,我发现里面有许多我没学过的成语和没有看过的故事。
让我难忘的是《专心致志》这一篇讲的是:两个人拜著名棋手弈秋为师,学棋的时候,认真地听讲,乙却心不在焉。结果,甲的棋艺越来越高,乙的`棋艺还是一样。
弈秋语重声长地对两个学生说:下棋如果不专心致志,也是学不好的!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至。
还有的故事是《愚公移山》的资料是: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说:我了有儿子,儿子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能够成功。
还有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
没想到,我真的喜欢上了成语,原先每个成语都有一个精彩的世界啊!
成语故事读后感14这学期,老师推荐我们看了几本书,其中,我最喜欢看的书就是《中华成语故事》了,它里面有许多成语故事,使我增长了很多知识。
书里面的成语很多,有精忠报国、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卧薪尝胆等。其中,我最喜欢要数《精忠报国》这个故事了。它写的是抗金名将岳飞在参军之前,他的母亲在他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到了军中,打了很多胜仗,后来做了元帅,带领岳家军南征北战,不断打败金军,立下了赫赫战功。我觉得祖国养育了我,我现在必须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一定要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另外还有我喜欢的一个故事《卧薪尝胆》写的是越国和吴国打仗,越王勾践只好去求和,并带着夫人到吴国做了三年的奴隶。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自己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越王勾践时刻不忘耻辱,最后终于除掉了吴国,报仇雪恨!
成语故事读后感15一个夏日的午后,我翻看一本成语故事书,一个成语故事《拔苗助长》,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一位农民将秧苗种入田地中,因为性子急,希望快点成熟,便将秧苗都拔高一些,还叫他儿子也来看他的杰作,等他和儿子一同赶到田地时,那些可怜的小苗早已枯了,这下招来了大家的讥笑。于是,便有了《拔苗助长》这个典故,它时时提醒那些没有耐心的人,不要因为一时性急而误了大事。而在现实生活中,拔苗助长的悲剧时时在发生。高考落榜者自杀有吗?有。因辜负父母期望而自杀有吗?也有。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成功者,必定也有失败者。天下哪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所以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成功者。于是,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进行早期教育,四五岁便让他们参加培训班,即使呆在家中也是便让他们多做家庭作业。低年级做高年级的作业已经屡见不鲜,孩子们的家庭作业是不是太多了。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爱玩,他们爱自由,他们并不都是神童,过多的作业也不可能使他们都成为神童。拔苗助长的行为会扼杀孩子们的童年,更会使他们失去很多学习的兴趣,这不是更加得不偿失吗?我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家长能够读读《拔苗助长》的故事。
;围棋的历史故事
和棋文化有关的成语有:星罗棋布、举棋不定、棋逢敌手等。
1、星罗棋布,汉语成语,拼音是xīngluóqíbù,意思是像天空中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一样罗列、分布着。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出自《西都赋》。
2、举棋不定,汉语成语,(拼音:jǔqíbúdìng),是一个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棋逢敌手,汉语成语,拼音是qíféngdíshǒu,比喻彼此本领相当,不相上下。出自《怀陆龟蒙处士》。
围棋起源于什么时候?在古代有何传说?
围棋的历史故事
对于围棋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 是在中国发展最广的艺术,是中国的国粹,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之一。那么中国围棋的历史典故有哪些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故事,望大家能够喜欢。
举棋不定
公元前559年,卫献公得罪了大臣,上卿孙林父和亚卿宁殖发动了政变,推翻了 卫献公的统治,改立卫殇公为君,献公不得不逃到齐国去避难。十二年后,宁殖 的儿子宁喜当上卫国的左相,而卫献公也在齐国的帮助下占据了卫国夷仪这块地盘,并开始图谋恢复君位。卫献公派人找宁喜谈判,要求他废黜卫殇公而拥戴卫 献公,并以复位后让他独掌国家大权为条件。宁喜犹豫再三,还是同意了卫献公 使者的劝说。卫国大夫太叔文子知道了这件事,说:?宁喜看待国君还不如下围 棋,日后定不能幸免于祸难。下棋的人举棋不定,就不能胜过对手,更何况安置 国君这样重大的事情呢?九代相传的卿相,到宁喜这里就要灭亡了,这是多么可 悲的事情啊!?宁喜后来果然被杀。这就是成语?举棋不定?的来历。?《左传》
王粲复棋
三国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博闻强识,过目不忘。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 局乱了,王粲凭着记忆,重新摆出了原来的棋局。下棋人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 己的眼睛。他们用布把复盘的棋局盖起来,请王粲再重摆一遍。王粲胸有成竹, 第二次摆出了打乱前的棋局。下棋者揭开罩布,两下一对,不错一子。 ?《魏书?王粲传》
费祎考棋
费祎是三国时蜀国的大臣,聪敏干练,识悟过人,诸葛亮后,蜀国的军政大权 主要由他掌握。公元245年,魏国大军直扑蜀境,形势万分危急。费祎奉命出 征,大夫来敏前来践行,希望与费祎下一盘围棋作为告别,费祎爽快答应。两人 对坐,来敏执白先行,招招都是强手。费祎神色镇定,防守得法。来敏见无隙可 乘,且棋势露出多处破碇,于是推盘认输,他恭贺费祎说:?大战在即,我所以 要和你对弈,其实是要看看你的胸襟气度。现在我相信,你是抵御敌人的最好人 选。?果然,费祎到前线后,坚壁清野,凭险固守,使魏军久攻不下,露出疲 态,再若强行攻击,必为蜀军所乘,不得已全线撤退。 ?《蜀书?费祎传》
弈秋诲棋
弈秋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棋手,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由于棋术高 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为师。他有两个学生:一个诚心学艺,十分专 心;另一个大概只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 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 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 棋艺。所以孟子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这便 是成语?专心致志?的来历。?《孟子》
巢毁卵破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独断专行。朝中重臣孔融为人耿介刚直,多次 指陈曹操的不是,令曹操又忌又恨。建安十三年,曹操暗中授意属下诬告孔融图 谋不轨,判处其弃市之刑。孔融被捕时,他七岁的女儿和九岁的儿子在家里下 棋,有人通风报信让他们快逃,但他们不为所动,仍坚持下棋。他们说:?哪有 巢毁而卵不破的道理呢?兄妹俩镇定自若的行为震动了曹操,他害怕此两人日 后为父报仇,于是下令把兄妹俩也给处了。 ?《世说新语》
顾师言镇神头势
唐朝大中年间,日本国王子神头王来朝,皇上便集合各种艺人,摆上珍馐佳肴来 款待他。神头王非常喜欢下围棋,而且棋艺高超,在日本国从没输过。皇上命棋 待诏顾师言陪他下棋,且要赢他,以显大唐人才之盛。
两人下到第三十三手的时候,还胜负未分。顾师言怕完不成皇帝交给的任务,便 凝神思考,很久才落下一子。神头王细视棋局,顿时瞠目结舌,投子认输。这一 招棋,后来被称为?镇神头势?。
神头王输了以后,对接待他的大唐官员说:?陪我下棋的.待诏,在大唐能排第 几?顾师言本是大唐的第一高手,官员故意骗他说:?只排第三。?神头王 道:?我来大唐没有别的愿望了,只想见见贵国第一国手的风采。?官员回答 道:?王子您只有赢了第三,才能见第二;赢了第二,纔可以见第一。现在王子 连第三都赢不了,怎么能轻易就见第一呢?神头王听罢,一声长叹:?原来小 国的第一,还不如大国的第三啊! 《太平广记》
阮籍呕血
西晋名士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为人放诞,不拘小节,然而生性至孝。有一 日,他正和朋友对弈,忽然有人来报,说他的母亲病故。朋友提议暂时终局,待 他处理完母亲的丧事之后,择日再战。阮籍摇了摇头,坚持不肯,一定要先决胜 负不可。棋局终了,阮籍饮酒两斗,放声大哭,呕血数升,几乎丧命。?《晋书?阮籍传》
王质烂柯
东晋时,信安郡樵夫王质入石室山中伐木,见两童子对弈,便将斧子放在地上, 驻足观看。也不知看了多久,两童子顺手给了王质几枚枣核状物,王质吃下后遂 不觉饥饿,继续专心致志地看棋。一局棋尚未下为,一童子忽对王质道:?你怎 么还不回去?王质如梦初醒,忙去取斧子,却发现斧柄全已朽烂不堪。回到家 里,物是人非,原来山中一局棋,世上已百年。?《太平御览》
换子逐客
唐代元和年间,东都留守吕元应一日正与门客下棋,送来了大量公文,要他立即 处理。吕元应拿起笔准备批复。下棋的门客趁机迅速偷换一子。哪知门客的这个 小动作,吕元应看得一清二楚。他批复完文件后,不动声色地继续与门客下棋, 最后门客胜了这盘棋。第二天,吕元应就请这位门客走了,谁也不知为什么,连 那位门客自己也不明其中原由。临行时,吕元应照例送了许多东西,以礼相待。 十多年过去了,吕元应终因重病不治行将离开人间,他把儿子、侄子叫到床前, 向他们讲述了十年前与门客下棋的那段往事,说,?当时偷换了一个棋子,我倒 并不介意,但由此可见此人心迹卑下,不可深交。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些,交朋友 务必慎重。?说完,便与世长辞了。
天元定乾坤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当时有一个虬髯客张 三,为人豪爽仗义,心有大志,也想伺机起兵。他从朋友李靖处听闻了李世民之 才,希望能与其先见上一面再谋后计。双方相约在刘文静的府上会面,李世民应 邀而至,虬髯客张三见其神采奕奕,气度不凡,心里争霸中原之念已经消减了不 少,但终究他还是邀李世民在棋盘上切磋一番。张三一坐定就抓起四子摆在四个 角的星位上,嘴里还高呼一声?老虬四子占四方?。此时的李世民已经心知肚明 对方的来意,他不慌不忙地执起一子,放在棋盘的天元上,朗声道?小子一子定 乾坤?。
李世民棋艺远胜张三,虽然自动让四子,但他把第一手下在了天元,可谓始终掌 握主动。中盘过后,张三所占的四个角已被吃掉其三。当李世民又拿起一枚棋 子,要向最后一角发起进攻时,张三托住了前者的手,说道:?中原大地已归公 子所有,东南一隅,山高路远,就请公子交托于我。?后来,李世民开创大唐盛 世,张三自领十万大军渡海东征,当了扶余国的新王。?《太平广记》
玄奘解棋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自幼喜爱下棋,家中收集有历代秘谱,他曾潜心研究,并能推 陈出新。当时,有一位国手曾问他有关围棋的问题,他精辟地说道:?棋盘象征 宇宙。天体由三百六十部分组成,所以棋盘纵十九道,横十九道。棋盘共三百六 十一目,那多出的一目就是天元,即黑星,意为?太极?,表示宇宙的本体。三 百六十一是古代日历全年的天数,四个角分别为春夏秋冬,白子和黑子分别表示 白昼和黑夜。棋盘和棋子就这样象征着天地。?那位国手听到对围棋的这番新颖 和透彻的解说,不由十分钦佩玄奘的学识。
弈棋忘忿
李讷是唐朝时高丽人,代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封陇西郡王。又曾任仆射之职,实 为宰相之职。李讷性情急躁,但酷爱下棋,下棋时神情安详,极其宽容温和。每 当他急躁得大发脾气时,家人就悄悄地将围棋放到他面前。李讷一见围棋便马上 和颜悦色,拿起棋子摆弄棋局,于是就把满腔怒气完全丢到脑后了。?《古今谈概》
棋差一着
宋太宗赵光义酷爱围棋,常宣棋待诏贾玄与其对弈。贾玄艺高出太宗不止一筹, 但为了不让天子扫兴,每次对局总是不多不少仅输一子。宋太宗也清楚自己是被 相让了,起先他并没有点破,可日子久了,便对这种?常胜?渐渐失了兴致。一 日,他下定决心,执意要让贾玄拿出真本事来与自己大战一盘。听闻圣意后,贾 玄自是连连推辞,但太宗另有高招?故意让贾玄三子。不过即便如此,贾玄还 是以精准的一路之差输棋。宋太宗失望之余马上要求再下一盘,并警告贾玄,若 是再输可就要革去官职了。
第二盘棋开始,下到中盘时出现了一个?三劫循环?,双方都不能退让,按规矩 应判为和棋。面对这一结果,宋太宗要求再来第三盘,而且还加重了警告力度 贾玄若胜,能获赐绯衣,倘不敌,便会被抛进污泥浊水中。www.weitaoy.com
结果第三盘依旧和棋,因为贾玄被皇帝强迫性地让了三子,所以就算是输了。不 过待他被侍卫扔进荷花池后,突然又高呼了起来。原来,贾玄的手里头还握着一 枚子没算呢!见此情景,宋太宗不禁笑了起来,而后又赐予绯衣。?《古今谈概》
;用1个成语编成1个真实的历史故事,要有时间
围棋的起源典故
说起围棋,那可是我们国人的骄傲,围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的黄帝、尧舜时期。西晋有一位很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同样也是张良的后代,叫“张华”,写了本书叫《博物志》,其中就说道:“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书中还提到另一位上古贤王“舜”,觉得自己的儿子“商均”不够聪明,也曾制作围棋教子,在196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中就采纳了这种说法,甚至将围棋的发明的确定时间定在了公元前2356年。
南宋有一位大儒唤作“罗泌”,在他的《路史后记》当中,把围棋的故事讲的就更加精彩了。他说:“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丹朱,但是丹朱这家伙行为不好,是个问题少年,让老爹很头疼,有一次尧郁闷的来到汾水之滨,看到两位老神仙对坐松树下,划沙为道,以黑白行列如阵图!舜一看这两位仙风道骨,世外高人,一定有大智慧,就赶紧上前把自己的苦恼就都说了,想听听两位的高见。一仙曰:丹朱善争而愚,当投其所好,以闲其情。就手指着沙道的石子说:此为弈枰,亦名围棋,局方而静,棋圆而动,以法天地,自立此戏,世无解者。尧帝很开心,就向两位神仙学习了围棋,学好之后就把丹朱叫过来学,还别说,自从丹朱学了围棋,性格也沉稳了,也爱读书了,人也变聪明了,还成为了世界围棋界的始祖,据说还成了史上围棋第一高手!”
围棋的三种起源说法
可见当初聪明的古人发明围棋的本意就是为了开发智慧!当然了自古围棋起源,也有的说是“占卜、星象”之说,也有的说是“为了军事作战”之说,以及起源于“河图洛书”之说。这三种说法是最有名的。军事作战之说,李夫子觉得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古代战乱频繁,军事学知识逐渐积累起来,你看围棋的棋子是落在棋盘上,按照规则是不能移动的,表面上看起来是静止的,但是由于子与子的衔接,一旦活起来,那确是万马奔腾,势不可挡!这一个子落在棋盘上,你别觉得是孤立的,但是将它们串联起来却能产生巨大的威力。
这和军事上的运筹帷幄、调兵遣将,用兵作战讲究虚虚实实,确实是有几分相似的。据考证,两汉时期也有人把围棋当作兵法,在《隋书经籍志》当中,还有棋谱被收入兵书的记录。而第三种说法就是围棋来源于河图洛书之说,历史上是最有名也是最有意思的。什么是河图洛书呢?各位小伙伴有没有听说过?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图案。有兴趣的可以查查,千万别觉得好像河图洛书不过就是黑点、白点,横线、纵线,然后组成的图吗?有何玄机呢?大家都知道我们传统的经典之一,相传是周文王姬昌所做的《周易》,它是起源于伏羲八卦,而伏羲八卦正是源于河图洛书,而且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就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在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怎么相加,这个和都等于15,可以说十分的奇妙。国内外的学者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
围棋的奥秘与神奇
那这跟围棋有什么关系?因为河图洛书的黑白点遵循的就是“单数为白点,属阳;双数为黑点,属阴”这个规律!看一下围棋的棋盘和棋子,再对比一下河图洛书的方形图案和黑点白点,还真的颇为神似,就算是不懂围棋,我们应该也知道,围棋别看规则简单,但是下法变幻多端,玄妙莫测,被称作人类智力游戏的最后一个堡垒,那跟河图洛书演化出的奕理有很多相通之处了!
白子代表的就是《易经》中的阳,而黑子代表的就是《易经》中的阴。黑白两色棋子与阴阳相对应,象征了黑夜与白昼的交替。经过科学统计,围棋下起来有“10的170次方”种可能性。而各位知道吗?宇宙中的原子数也只有“10的80次方”个而已,所以从古至今人们赋予了围棋很高的地位,围棋也被历朝历代的文人君子们当作必修的功课之一,而前面讲到的开启智慧、锻炼思维、使人变得聪明等等,还只是围棋最基本的一个功能。
“观棋烂柯”的由来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了不了解围棋还有一个别称叫做“烂柯”,这“烂柯”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名词出自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中,书中说道:“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
翻译过来就是说“晋朝有一个人叫王质,有一天他在信安郡的石室山,去砍柴,忽然看到几个童子在大西边的石头上正在下围棋。这哥们也是个棋迷,就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西边地上驻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这斧柄,也就是斧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绣得凹凸不平了。王质就非常奇怪,回到家里以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此事,有几位老者说,那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去石室山打柴,误入了仙境,遇到神仙。仙境一日,人间百年。”后来人们就把“烂柯”作为围棋的一个别名,这也是“观棋烂柯”这个成语的由来。
弈秋讲棋磨练心智
当然了,这是神话传说,当不得真。可是在历史上确实有很多书记录了许多关于围棋的故事,同样很精彩。比如说在《孟子告子上》这本书里,孔子的得意门生孟子就曾经给当时的齐威王讲过这么一个关于围棋的故事。他说在战国时期有个围棋高手叫做“弈秋”,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见于文字记载的第一位棋手。棋术高明,当时有很多的年轻人想拜他为师,其中有两个学生,一个十分的实在,是诚心求教,另一个大概就是想镀个金,然后沾点弈秋的名气。所以每回弈秋讲棋的时候,第一个学生都是聚精会神,而第二个学生就很不专心,老走神,探头探脑的朝窗外看。
最终在一代名师的教导下,第一个学生最终学有所得,而第二个学生就只能回家带孩子去了!孟子就通过这个故事告诉齐威王说,大王下围棋就如同做人、做事,贵在坚持、贵在有恒心、贵在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世间万物,莫不如此!这同样也是成语“专心致志”的由来。
透过围棋看兵法韬略
那么还有一些史书,比如说在《蜀书费祎传》中讲过一个“费祎考棋”的故事,“费祎”是谁呢?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他是三国时蜀国的大臣,诸葛亮真正的接班人。在诸葛亮去世以后,蜀国的军政大权主要由他来掌握。由于三国乱世,蜀国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公务也是非常繁忙,可是“费祎”却游刃有余,非常的聪明干练。史书称他是“识悟过人”,小山高的文件搁他那,他只要眼睛一扫,就知道文件的主要内容了,堪称古代的扫描机,过目不忘,而且行政效率还极高。每天只有早晨和傍晚的时候稍微处理一下政务。其他时间这个“费祎”就是吃饭、喝水、下围棋。
而且要下围棋,就一定要下个天昏地暗,酣畅淋漓。当时在蜀国还有一位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大臣叫“董允”,曾经给“费祎”代班过一阵,他自己也想学着“费祎”早晚办公一会儿,剩余的时间下围棋,结果不到十天人就焦头烂额了,频频出错。其实董允就是在邯郸学步,他以为“费祎”下围棋好像是在玩,其实他是把棋盘当作沙盘,在执子、落子间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演练着自己的雄才伟略,思考着战争中可能会用到的奇谋良策。
话说公元245年,魏国大军当时直扑蜀境,情势十分危急,当时已经是大将军的“费祎”奉命出征,大夫“来敏”前来践行,希望和“费祎”下一盘围棋,作为告别!“费祎”很爽快的就答应了,旁边一位将领一看,急忙加以阻拦,说:“将军,眼下魏兵就打过来了,十万火急,请您不要下棋了,专心对付魏军,好吗”?可是“费祎”却微微一笑说:“没关系,一盘棋而已”。于是两个人对坐,来敏是执白先行。看到这,懂围棋的朋友可能会说不对,咱们现在的规则不是执黑先行吗?其实那个时候他执白先行,“费祎”也没办法。
总之来敏这下起围棋来变化复杂,招招强手,就直接想把“费祎”赢了。可是“费祎”却是神色镇定,防守得法,看起来很平静,其实暗藏杀机,结果来敏一看对方防守是滴水不漏,无隙可乘,自己反而是越下越心急,越下越胆怯,其实破绽也是越来越多,最后只得是推盘认输!他起身恭贺“费祎”说:“大战在即,我之所以和你对弈。其实是想看看你的胸襟气度,现在我相信你是抵御敌人的最好人选。”果然,“费祎”到前线后是坚壁清野,凭险固守,使魏军久攻不下,露出疲态,魏军统领一合计,再若强行攻击,必为蜀军所乘,所以不得已全线撤退。这就是“费祎考棋”的典故!
围棋传奇之“天元定乾坤”
在宋代有一本书,叫《太平广记》堪称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你别看这是小说,但是有纪实性质的,这本书也是保留了汉唐时期社会文化的各种资料,从中可以寻觅、探索正史不载,或者载而语焉不详的种种社会心态、事项、风俗,其也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这本书就讲了一个“天元定乾坤”的传奇故事。话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民间有一个虬髯客叫做“张仲坚”,也就是比较有名的唐朝风尘三侠之一。据说他原是扬州首富张季龄之子,因为出生时长得太丑了,他爹就想着杀了得了,反正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种!后来获救从师于昆仑奴,艺成以后也是豪爽仗义,心有大志,欲起兵图天下。
他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就是后来唐朝的知名元帅叫“李靖”,这李靖是李世民的人,因为虬髯客知道李渊有个儿子叫李世民,好像是能文能武,气度非凡,就希望通过李靖的介绍,能和李世明见上一面,搞不好自己以后当上大王了,或者当上皇帝了,能让李世民当个下手。结果,张仲坚一见到李世民,立马是惊为天人,因为这小伙子帅气逼人、气宇轩昂、谈吐不凡,张仲坚就自己心就先虚了,看来将来夺取中原和我没啥关系了!但是和李世民见都见了,来都来了,他就想试试李世民,就在棋盘上请求来切磋一下。
张仲坚是武林高手,他一坐定就抓起四子,摆在四个角的星位上,嘴里还高呼一声,“老求四子占四方”。李世民多聪明,就知道这哥们不是善茬,于是也是不慌不忙地执起一子,放在棋盘的天元这个位置上,朗声道,“小子一子定乾坤”。于是乎,两个人就开始在围棋盘上捉对厮杀起来!其实虬髯客“张仲坚”的棋艺那也是相当精湛的,自己还是挺有自信的,可是开盘李世民竟然主动让了四子,让他觉得必赢无疑,可没想到,李世民那才是当世的围棋高手,虽然说自己让了四字,但是他的第一手下在天元这个位置,始终掌握着主动,结果中盘过后,张仲坚所占的四个角已经被吃掉三个了!
当李世民又拿起一枚棋子向最后一角发起进攻时,张仲坚立马拖住了李世民的手说“中原大地已归公子所有,东南一隅,山高路远,就请公子交付于我否?”这一盘棋下来,张仲坚是彻底服了,他认为只有李世民才配得上是王者荣耀,于是就把全部的家产赠与李靖,以帮助李世民统一天下,自己黯然离开。后来李世民果真是开创了大唐盛世,而这个虬髯客混的也不错,自领10万大军渡海东征,当了南蛮扶余国主。这正是“手谈标昔美,坐隐逸前良。参差分两势,玄素引双行。舍生非假命,带不关伤。方知仙岭侧,烂斧几寒芳。”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
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
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
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
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
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
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
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
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衣锦还乡
《南史.卷三八.柳元景列传》
庆远字文和,元景弟子也。……霸府建,为从事中郎。武帝受禅,
封重安侯,位散骑常侍,改封云杜侯。出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
饯於新亭,谓曰:「卿衣锦还乡,朕无西顾忧矣。」始武帝为雍州
,庆远为别驾,谓曰:「昔羊公语刘弘,卿后当居吾处。今相观亦
复如是。」曾未十年,而庆远督府,谈者以为逾於魏咏之。
刘邦的四面楚歌更动摇了项羽的军心。将士痛哭。想当初,项羽为
了功秦而痛失了“先破咸阳者为王的良机”。再因“为人不忍”错
失在鸿门宴上杀刘邦的机会;后因“火烧阿房宫”后想“收其货宝
妇女而东”。当时,有智者建议他在秦地建都称王。而项羽面对秦
宫破残,又思欲东归,还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
之者。”此话一针见血的道出了项羽“衣锦还乡,荣祖耀宗”的观
念。俗话说得好:“好男儿志在四方”。项羽虽然具备中国古人的
传统思想,但他又胸怀“称帝”的大志,在他8年的浴血奋战中,始
终是个孤独的悲剧英雄。项羽一方面想当帝王,一方面也想当人人
羡慕的大英雄。并一心想在江东父老乡亲的面前扬名显威。这些都
成了他难成帝业的“拦路虎”。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释疑: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
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出处: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示例: 狼狈逃窜的匪徒~,吓得魂不附体。
(其中~代表本词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
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
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
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
变得十分强盛。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
攻打南方。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
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
偷袭前秦的军队。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
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在这场战役中,
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为虎作伥
wèi hǔ zuò chāng
〖解释〗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后变成伥鬼,专
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出处〗《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
虎前呵道耳。”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四:“凡于虎,
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
,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
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
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
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
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天涯海角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
他二岁时就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
和嫂嫂郑夫人过活。
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
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
郎,年纪此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
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
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
弁、介),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
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
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
过三次面。当他正打
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去
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
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
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
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
成“天涯海角”这句
话,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
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柴油 以为然。
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敦领十万大军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
,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
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
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
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
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
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
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张飞大笑说:"我们
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
、张飞无话,冷笑着走了。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
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使关羽、
张飞等佩服得五体投地。
画饼充饥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
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
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
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
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
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
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
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还有个成语"望梅止渴",
意思和它相近。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后来被庄子拿来形容养生的道理的寓言
实出自《庄子》。即“庖丁解牛”实乃庄子所创之言也
这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
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
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
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
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
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
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
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
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 年的宰牛经
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
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
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
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
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既然连骨肉
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更何况大的盘结骨呢?一个技术高明的厨师因为
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换一把刀;而更多的厨工则是用刀去砍骨头,所
以他们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而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
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
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
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尽
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
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
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宰牛完毕,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环顾四周,
不免感到志得意满,浑身畅快。然后我就将刀擦拭干净,置于刀鞘之中,以备
下次再用。”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
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呢!”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
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
智子疑邻
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
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公公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
很多东西。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公公偷了
他家的东西。
寓意是感情亲近与疏远往往会导致认识错误
削足适履
出处
《淮南子·说林训》
故事
春秋时,有一次楚灵王亲自率领战车千乘,雄兵10万,征伐蔡国。这次出征非常
顺利。楚灵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全权处理那里的军政
要务,然后点齐10万大军继续推进,准备一举灭掉徐国。楚灵王的这个弟弟弃疾,
不但品质不端,而且野心极大,不甘心仅仅充当蔡国这个小小地方的首脑,常常
为此而闷闷不乐。弃疾手下有个叫朝吴的谋士,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这一天,
他试探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
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
”弃疾听了朝吴的话,引兵返楚国,杀灵王的儿子,立哥哥的另一个儿子子午
为国君。楚灵王在征讨途中闻知国内有变,儿子被弟弟杀,顿时心寒,想想活
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在国内的弃疾知道楚灵王了,马上威逼子午
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BR>另一个故事是:晋献公宠爱骊
姬,对她的话真是言听计从。骗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
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了。骊姬将这两件事做
完了,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此时,这
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领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承王位都是极大的威胁,便建
议杀了重耳和夷吾兄弟俩,晋献公竟欣然同意。但他们的密谋破一位正直的大臣
探听到,立即转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听说后,立即分头跑到国外避难去了。
《淮南子》的作者评论这两件事说:“听信坏人的话,使父子、兄弟自相残杀就
像砍去脚指头去适应鞋的大小一样(犹削足适履),太不明智了。
古今名言: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
☆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晋·张方)
☆惟有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希腊·柏拉图)
☆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法国·巴斯卡)
☆兵民是胜利之本。()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
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
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
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
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
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
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
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
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
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
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
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
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
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
下其手”了。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
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
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
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
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
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
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
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
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
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
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
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
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
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
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
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
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
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
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
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
,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
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
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
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
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
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
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
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
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上一篇:付诸的拼音-付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