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分类 成语分类
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顺口溜大全简单易懂-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故事
tamoadmin 2024-10-22 人已围观
简介说话说一半,以后没老伴。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能言善辩,口齿伶俐,几句话就可以拉近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有的人不善言辞,即使话到嘴边,也是不知道怎么表达。会说话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有优势,但是会说话不光光是指可以让人开心,而是会利用语言让对方听从自己的话,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相关需知:简单来说就是在和别人说话或者谈判时,用学会敲山震虎,学会说话说一半,这样既可以让对方惧怕男生,又可以不伤和气。更直接的说就
说话说一半,以后没老伴。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能言善辩,口齿伶俐,几句话就可以拉近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有的人不善言辞,即使话到嘴边,也是不知道怎么表达。
会说话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有优势,但是会说话不光光是指可以让人开心,而是会利用语言让对方听从自己的话,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相关需知:
简单来说就是在和别人说话或者谈判时,用学会敲山震虎,学会说话说一半,这样既可以让对方惧怕男生,又可以不伤和气。
更直接的说就是告诉对方,这事儿女生知道了,男生悠着点。旁敲侧击这一点也要谨慎一点用。要看使用的对象,对方要明白男生的暗示,如果对方是个大老粗,男生暗示了一大堆,别人听不懂,那就全部白费劲儿了。
如果对方是个暴脾气的人,那么男生可能这么一敲,对方就爆炸了,搞不好不仅仅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还糟了反噬。
丹朱岭下寻往事
“大”是 成语 里面经常出现的字,那么关于“大”的 成语 故事 有哪些呢?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含“大”的成语故事精选,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成语: 大笔如椽
拼音: d? bǐ r? chu?n
解释: 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象椽子那样大的笔。形容著名的 文章 。也指有名的作家。
成语故事:
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 散文 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指,四处躲避,唯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去,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成语: 大材小用
拼音: d? c?i xiǎo y?ng
解释: 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成语故事: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和爱国英雄。他坚决主张抗金,反对求和,遭到了朝廷权奸的排挤,最终被罢官。经过长期隐退后,朝廷又重新起用他,任命他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与同住绍兴的爱国诗人陆游结成了好朋友。
不久,宋宁宗赵扩召辛弃疾到京城临安,让他谈谈对北伐抗金的意见和对策。陆游听到这个消息,为辛弃疾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感到很高兴,挥笔写了首长诗相送好朋友。诗中写道: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意思是说:辛弃疾现在只做个浙东安抚使实在是大材小用,让人感到十分叹息。
大材小用这个成语由此而来,原意是指大的材料用在小处,使用不当,浪费材料;后也用以比喻用人不当,浪费人才,也作大器小用。
成语: 大放厥词
拼音: d? f?ng ju? c?
解释: 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
成语故事:
“大放厥词”这个成语,出自《韩昌黎全集?祭柳子厚文》,参考《新唐书?柳宗元传》。
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柳宗元自幼刻苦勤学,10岁以后,他的诗文就受到人们的称赞。公元793年21岁的柳宗元,凭他的才华考取了进士。26岁担任集贤殿书院正字,替唐王朝编辑、整理图书,有机会阅读了许多书籍。他主张改革朝政,曾积极参加王叔新集团的活动。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省零陵县)司马,过了10年再贬为柳州(现在广西柳州市)刺史。公元819年,病在柳州,年47岁。
柳宗元的散文丰富而多采。他的短篇寓言简练犀利,意味含蓄。他的山水游记形象生动,色彩鲜明。他的论说文缜密谨严,条理井然。他的诗风清朗疏淡,用功精细。他后的第二年,即公元820年,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曾写了《祭柳子厚文》这篇文章,其中用了这样两句来赞扬柳宗元的文采才华:“玉佩琼琚,大放厥词。”意思是说文笔秀美,尽力铺陈词藻,美如晶莹净洁的玉石。
“大放厥词”原是用来赞美柳宗元写出了大量优美的文字,含褒义。现在这个成语的意义和色彩有了变化,常用来讽刺人大发议论,含贬义。
成语: 大腹便便
拼音: d? f? pi?n pi?n
解释: 便便:肥胖的样子。形容肥胖的样子。
成语故事:
东汉桓帝当政的时候,陈留郡有个读书人,名叫边韶,字孝先;他很有些文才,在没有当官的时候,教了几百名学生。
边韶很有口才,说起话、讲起课来头头是道,从没有回答不出问题来的。不过他有个毛病,就是爱打磕睡。因为他人胖,肚子大,打起磕睡来,学生看他的模佯很好笑。
有一天,他又和衣打磕睡。他的学生就私下编了句 顺口溜 嘲笑他:“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意思是:边孝先是个大肚皮,懒得读书。只想睡觉。不料边韶醒来后,很快知道了这个顺口溜,于思马上编了几句顺口溜作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王经笥。便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它的意思是:边是我的姓,孝是我的字,大肚皮,是装着五经的竹箱子。只想睡觉,去思考五经的事。睡梦中可以会见周公旦,安静时可以与孔子有相同的心意。老师可以嘲笑,这规矩出自哪家经典?
成语: 大公无私
拼音: d? gōng w? sī
解释: 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成语故事: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成语故事
丹朱。地名,人名?不知其乎。大外侄告诉我:是古帝尧之长子名丹朱也,是降世红彤彤之喻。 在位三年,好围棋,不得其政,禅让于舜。 丹朱岭属其封地,岭北不远有多处树化石可见,神话传说,自然遗址,灵气活现。但真正认识这个地方也许是从1965年开始的,选址此地僻静幽深,神知鬼知惟人不知,内情人说这里是国营145厂,其余就不清楚了。
前些时间,我看《潭其骧传》,写得好,认真读过。传主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创始人,其经历事迹使我感动,当是我该读几遍的书。恰五一假期甥侄婚礼,各路亲朋相聚,大哥说要去曾工作的原址看看,聊以慰然。我不曾去过,这次欣然随去。想到那本传记中有这样的话:地理就象一个棋盘,人和事就是那些个棋子。我就有这样的期待:这落下的棋子或许很平凡,但劳作混食于此,朝阳又夕没,鸟鸣又悄息,安静的夜幕眼望星星亦至入梦。
几人开一个车子去。在车上说说笑笑,出县城往北。记得上世纪90年代相继通了二级路、高速公路,去年高铁穿城而过,真是月新年异。我们走老的路,没有别的路能到那里,只是原路基上新铺了沥青,看见太焦线的绿皮车象慢牛摇晃象一张尘封的明信片,车子行进中闪现出记忆深处的点滴或许。就在昨天,我问她:“你曾去过?”她说:小时候经常去,还在附近的釜山村子住过,当年大哥大嫂租房子在村里,房东秋天收梨时还去过地里……我说:“你当年骑车看到过梨花满树吧。”“骑多长时间就到了。”“…….”她说:“就一条路,两边都是梨树。不仅一个人去,还带了人,骑车一路上,得三个小时。早晨就出发了,谁还管你,丢不丢也没人知道。”“累不?”“不累。”哈哈,已成往事。
出城之后,向北,路侧不时呈现村庄民居,车流不断,时见人畜。大哥说:“75年整个县也没几辆汽车”,也能想象出这路上有多么的寂寥,他从军入汽车连这一行又多么的自信和得意。有顺口溜曰:手握方向盘,给个县长也不干。车子行至北王庄口向西北一直上行,约有五公里,入目即见“釜山水库”四个白色黑体大字斜铺在水坝外坡上,据说这个水库是60年修建的。我们行至坝东其厂址宿舍,小外侄说:“这就是五层楼。”或许这里有一个典故!
145。代号?或神秘或保密。为什么是145?相反541。当年541是人行印钞总厂代名,简称北钞厂。说到钞,就是钞票,乃国家经济命脉的代表,安全备战诸多考虑,上世纪60年代末,国际冷战形势,国家决策建设所谓的“三线”厂,由541援建,“小三线”国营145厂落户定址于此。
谁人决策不考。但其环山抱水,东花果山西发鸠山北坐丹朱岭,山口水坝,流渠东南,入丹河下太行不说。河谷渠畔,独路依旧,缓坡而行,自“五层楼”再伸向于山岭深处,直至印钞主厂房核心重地。
我们步行向上,左望西边远山环绕,新绿浓荫,郁郁葱葱。近观一汪清水,水面横切于水坝和边岸,浅屿苇草,杂树参差,凄茂丛生,人在湖畔,横竿垂钓,倒影依稀。我就想起那个年代某家地方报纸的副刊登过的一文,《假日垂钓碧溪上》文中描述的情景,厂子里那些垂钓爱好者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道路右侧皆得仰视,原本是一面陡坡,陡坡的脚下正是自然地势而伸向山岭深处的路。路东依山而建了宿舍学校,再就是杂树护坡。沿路是一排车库,库门朝西,大哥手指默数,1、2、3……一直数到9,说:这就是车队大院了。现在已拆除,作为现今单位的大巴车停车场了。正北就是厂子的大门,当年厂子的第一道门。进厂门是一个不大的厂前区,大家指指点点,说:这里是医院、食堂、礼堂等等。还有那个是部队住的,我说:当时有多少人。他们说有一个连。那个营房前栽着一整齐的白杨,树干光洁,粗壮擎天,绿叶婆娑,触及蓝天。“再向上去就是第二道门了,是部队站岗的。”他们一一指给我说,机修房、锅炉房、洗澡堂,我们说说笑笑就到了所谓的主厂房,什么凹印车间、封装车间、检验车间等,再往后就是青山一岭,无路可走。到此才愕然悟得选址者的独眼匠心!
整个厂子都包裹在绿树丛中。厂前的平地或许也是开辟出来的,因为原本这个地方天然的一条沟壑,还可见两边的护坡,可植树的软护坡,用水泥灌注的直护坡,还有常见的石护坡,在整个厂区不同地点筑构着,兼以种栽树木以成大业。从厂前区到主厂房,是相对较陡的坡路,靠山一侧是自然的泄洪渠,现在已经加盖了棚板饰以步行道了。
我们从主厂房沿路重回厂前区,见雪松一棵,参天标异,明示出处,不觉叹乎!此乃高占祥雪松也!何为高占祥之雪松,是谓其亲手栽种之。然他人也种有之,为何不见命名也?是谓高占祥之人之精神也!
“这棵幼松还是我拉回来的。”
“从何处来?”
“北京颐和园后面是苗圃来。”
“一次运几棵?”
“大的一般就是两棵。”
“当时,高占祥是厂党委副书记,碰面直呼老弟。”为什么?“同姓同名(一字)同辈呀,哈哈。”
我对此雪松细加端详,自有风貌。再环山此景,就象有了精神观照一样,从此不再一般了。古人有云:山不在高,有仙之名;水不在深,有龙之灵。皆是至理!当下看来,倒是山秀出高士,水清有龙吟啊!高占祥后来官至正部级,退而不休,在文化艺术界享有高誉,当要推及其学习、工作、为人、乃至追求的努力与机遇。
“高占祥大约是79年调走的。那时他夫妻两地,我出差到北京来回给他捎些东西。去过他家几次,那时他住筒子楼。”边说边给我比划,“一间卧室半间书房,楼道对过是一厨房,也很简陋。77年左右,太原的一次学大寨会议上的演讲,非常精彩,很有影响。他讲话生动有趣,成语典故,深入浅出,耐听有感染力。他平时爱劳动,爱学习,有一股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朝气。”
“你们88年搬迁时厂子里职工多少人?”
“1200多人吧。”
“为什么会搬到石家庄呢?”
“可能因为高书记吧。”当时高占祥任河北省副书记。
我们说着就出厂区了。这里已更名为晋控集团煤业公司长平公司。他们说:搬迁时是留给地方的一家面粉厂,后来倒闭,又转型开发旅游。说着有矿工从坡上下来,我问:“这里一年多大的产能?”“8、900万吨。”如果不是这个矿山的存在,这片旧址可能也已荒废了。
开矿的同时也注重旅游开发,成为煤矿安全教育和旅游基地,藏于绿树山水之中。眼前绕湖铺设了仿木廊道,湖光山色,倒有心旷神怡之感。
我们返回的路上,大哥指着小外侄出生于2号楼沿路的窗,还找到了当年的房东院,不过房东主人早已忘记了。后来在路过的一个村庄,打听几个同事,一个已过世,一个迁居女儿家住,还有一个是不会说话,只能以写代语。恍惚之间人之将至,引诗叹曰: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是5月2日下午的见闻录。
感喟之余,不觉又写下几行对仗的韵句:
天地轮回地理依然,人事更迭世道沧桑,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俗俗于当下,存储往事中。
今昔交错转瞬数年,鸠鹊频语数典不见,丹水悠悠淌谁见曾往;书读渐渐少,忆梦漫漫然。
晚间有酒,打开话匣子,又补叙两则:
其一:某年(80年前),厂里涨半级工资,为员工数的6%,车队25人,得2人指标,考评后已确认,行将兑现。其中某人无故旷工一天,故取消原定某人。此人找领导说丈母娘住院,因故不在(当时电话不便)。其实领导早差人去村子里看过,那天其岳母还在生产队有工分在案。这样领导说其撒谎。其人不认,继续申辩,未果。后来此人干脆说我不涨了行不行。据说在一次厂职工大会上,高书记说:(大意)某先是撒谎,进而欺骗组织,后来是威胁组织。如此看来无限上纲也确实可怕,不过那个年代是正常不过的事了。一年后这个同行申请调离转入地方某厂,说:我实在呆不下去了。
其二:当年组织科长调到涞水县后任土地局副局长,不甚得意又无奈何。后来高书记升任河北,一次路过高碑店,绕道去涞水县一趟看看这个老部下。当年县委家属院还是平排房,正好县长的儿子也在他家玩耍,就回家告县长大人,县长告诉县委书记,说:省委高书记在某某家喝酒呢。怎么可能?按说高书记下来要先打招呼的啊。于是一起去看看真假,果然,高书记正与某某喝得正酣,还老高老徐地说着。高书记见县长他们来,忙说:我们是私事,没有事没有事。之后很快徐某就升任正局长,但还是不那么得意。后来高书记得知后,给徐某说:老徐呀,看来你不适应地方工作,还是回来系统内吧。这样徐去了保定纸厂当了书记。
二则写毕,突然有了感悟:一个人要有胸怀,还要有情怀,更要有关怀。事业能做大,这个“怀”是绝不可少的。一个人修炼什么?真正的志向高远者必从此处下功夫,无在乎泥瓦匠、油漆工,有此胸怀、情怀、关怀作底,外在的形式还重要吗!(2021.05.06)
谁能提供俗语?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成语故事 篇1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是一个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贤臣,得到皇帝刘备的重用。
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让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刘备甚至诚恳地留下遗言:如果刘禅不好好听你的话,做出危害国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诸葛亮非常感动,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刘禅。
刘备后,诸葛亮竭尽全力帮助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自封为王,但他严厉地拒绝了。他对身边的人说:“我已经受先帝委托,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又没什么成效,你们却要我加官晋爵,这是不忠不义的事情啊!”
诸葛亮为人处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因为大意轻敌,失守街亭这个地方。诸葛亮因为马谡已经立下军令状,所以忍痛杀了马谡。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主动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坦率地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后人在写史书时,就用“开诚心,布公道”来形容这位贤臣。
成语“开诚布公”由“开诚心,布公道”缩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对人态度诚恳,坦白无私。
成语故事 篇2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叫寒号鸟,它生有肉翅但不能翱翔。
每当夏季来临时,寒号鸟就浑身长满色彩斑斓的羽毛,它便自得地唱:“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它天天都唱着,却不知道搭窝。
等到深冬来临的时候,它虽然很冷,但还是不搭窝,漂亮的羽毛也全部脱落了。当寒风袭来的时候,这光秃秃的肉鸟无可柰何地哀鸣:“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读后:目光短浅的人,面对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对将来的一切都没有计划,他们只看现在,能偷懒就偷懒,能过去就不努力。他们一旦碰到挫折就会没精打采,消极悲观。
成语故事 篇3很久以前,有一个刚过门的新媳妇。虽然她贤惠勤劳,但是公公婆婆总是看她不顺眼,不满意她的所作所为。
有一年的冬天,婆婆突然要这个儿媳妇给她做笋汤喝。儿媳妇一边答应着一边就给婆婆做,一会儿工夫就给婆婆做好了,并送到了饭桌上。另一个儿媳对此感到十分奇怪,问她说:“现在是寒冬腊月,哪来的嫩笋啊?”这个媳妇说:“我先答应着,以恭敬顺从来避免婆婆的责骂罢了。确实没有地方能找到嫩笋啊,这是我很早以前就储藏好的笋。”不久,婆婆听到了这番话,觉得自己以前对这个儿媳妇确实太不公正了,于是就改变态度,开始对她怜爱有加。从此婆媳关系越来越好,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根据这个事,当地的人编了个顺口溜:“腊月煮笋羹,大人道便是;恭敬不如从命,受训莫如从顺。”后来,前两句被省略,后两句留下来,成了谚语,意思是说:对一个人表示恭敬,不如顺从他的意思;接受一个人的教训,不如顺从他的要求。
再后来,“恭敬不如从命”就成了一个常用的成语,表示与其态度谦恭有礼,不如遵从人家的意见,常用作表示接受对方款待或者馈(kuì)赠时的应酬语。
成语故事 篇4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围住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计划领导20名门客前往完成这项任务,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
平原君到了楚国立刻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无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咱们今日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尽管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求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刻允许发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成语故事 篇5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简单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简单找到了。”因此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奉养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身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日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一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成语故事 篇6战国时期,许多小国都先后被大国吞并了,最后只剩下秦、楚、齐、赵、韩、魏、燕七个国家。七国之中,秦国的实力,它不断地派兵向邻国进攻,实行蚕食政策,扩大自己的疆土。
从公元前276年开始,魏国连续三年都遭到了秦国的攻打,不但损兵折将,而且丢失了很多城池。三年之后,秦军终于打败了魏、赵、韩三国的联军,杀了十五万人,并且俘虏了魏国大将芒卵。这时,魏国的另一名大将段干子向魏王出主意,建议把魏国的南阳城割让给秦国以换取暂时的和平。谋臣苏代对魏王说:“想要得到大将印玺(xǐ)的人是段干子,想要得到魏国土地的是秦国。现在,大王却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印玺,让想得到印玺的人管理土地。我看,在魏国的土地没有割让完之前,他们是不会罢休的。此外,用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就好像是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柴草没有燃烧完之前,火是不会熄灭的。”
魏王听了段干子和苏代的话,始终拿不定主意,致使魏国的土地不断地被秦国侵占,国力也不断地遭到削弱。公元前225年,魏国还是被秦国灭掉了。
后来,人们就用“抱薪救火”来比喻一个人处理问题不得当,结果形势发展和最初的愿望相违背,不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薪,柴草
成语故事 篇7战国时期,黄河岸边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个十分贤惠懂事理的妇女。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交给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劝告他说:“我听说有道德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带有污辱性的施舍,更何况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声呢?”乐羊子听了,惭愧万分,便把捡到的金子放回了原处,并且外出求学访师,以求能在学问上有所进步。
然而过了一年,乐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问:“你怎么刚刚学了一年就回来了呢?”乐羊子说:“我在外面待时间长了,非常想念你,于是就赶回来看望一下。”妻子听后,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织布机旁,说:“这些丝绸,是把蚕茧抽成丝,再通过织布机织成,是一根丝一根丝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现在如果把这匹丝绸剪断,以前的劳动就会白费。你在外求学也要日积月累,要通过不断钻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学问和修养。如果学了一半就回来,这不是与剪断织布机上的丝线一样会前功尽弃吗?”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这番话,非常感动,随即又外出继续求学。七年之后乐羊子学成归来,得到了魏国国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后来人们就用“半途而废”来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
成语故事 篇8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
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成语故事 篇9话说孔子和颜回曾参冉子三人打麻将,颜回等三人觉得孔子在鲁国做过官,手里有钱,于是三人抽老签一起骗孔子的钱。孔子最后榆得是血本无亏,连裤腰带都押上了。麻将散场后路边的人问他:“输赢如何?”孔子说:“三人赢必有我输也。”山东话行和赢同音,师和输同音,于是传来传去就传成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这个成语。
成语故事 篇10宋国有个人养了一窝的猪,到了冬天猪怕冷,这个宋国人就在猪圈里放了很多的草让猪御寒。有一只兔子半夜跑到猪圈里偷吃猪圈里的草,不料因为天黑看不见,一不小心掉到了猪圈旁边的猪粪池里淹了。第二天那个宋国人看到了兔子很高兴,于是就天天的守在猪圈旁边希望哪天再有兔子偷吃猪圈里的草淹在猪粪池里。这就是守猪待兔的由来,猪和株是通假字,所以史书上又称守猪待兔为守株待兔。
成语故事 篇11从前有个人家里养了只老母鸡,这只鸡特别地能下蛋,可有一段时间这只鸡老是不下蛋,而且还病歪歪的。那个人想这鸡不下蛋留着也没什么用了,就杀了这只鸡,破开鸡肚子后发现这只鸡生病的原因原来是生了胆结石。大大小小的胆结石就像鸡蛋一样。杀鸡的时侯正巧邻家的快嘴婆祥林嫂过来串门。看到了以后就四处乱说,说这人杀鸡取卵,鼠目寸光,把好好的一只能下蛋的老母鸡给杀了。
成语故事 篇12毛遂这人是个文学青年,经常写点小文章在网上发表一下,可是网易的版主和网友们都不喜欢他写的文章,因为文章写的太烂了。在网易BBS上混了一两年了,写的文章回帖的人没几个,版主也不给个“荐”字。搞的毛遂很不爽。所以以后在BBS上发文章的时候毛遂都要在文章题目后面自己加上一个“荐”字。比如《有了快感你别喊》“荐”。《我是一个伟大的小丑》“荐”。写手们和版主对他的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哭笑不得,于是就把这种做法形容为毛遂自荐。
成语故事 篇13三国时刘备想请诸葛亮出山扶佐他打天下,于是就去陇中请他。刘备的老板刘表一向就对刘备不满,平日里给他准备的饭都是残羹剩饭,这天刘备吃完饭后到了诸葛亮那里坐了没一会,肚子就开始疼,一会工夫就上了三次厕所,诸葛亮心想老刘今天身体不好拉肚子还辛半苦苦地跑到我这里来看我,很感动,于是就出山了。厕所在农村又叫茅房,茅厕,茅庐。于是后人就把这段典故说为成语三顾茅庐。
成语故事 篇14曹操有一次行军打仗,士兵们走得一个个都很累,没有精神也没有斗志。曹操就骗他们说:“前面有个梅庄,梅庄里有个梅**,长得是天姿国色,美艳无双,谁第一个到达战场,我就把梅**许配给他做老婆。”士兵们一听都来了精神,一个个口水都流下来了。终于在规定时间到达了官渡,打败了袁绍,后人称这个典故为望梅止渴。
成语故事 篇15话说最早的天地本是合在一起的,宇宙本是一团混沌。在这片混沌中沉睡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盘古。他的身边放着一把样子古怪的斧头。直到有一天盘古忽然醒来,但是觉得自己所在的空间是那么的压抑,于是拿起身旁的斧头对着周围的空间一气乱挥,也不知道挥了多久,反正是把天和地给明确的划分出来了。
但是天与地分开没多久就又开始慢慢合拢,盘古就用自己的身体来支撑着天与地,就这样支撑了很久很久,天与地的位置已经被固定住了,但是伟大的盘古却因疲劳过度,累了。他后身体开始变化,骨骼变成了山脉和丘陵,肉身变成了平原和盆地,血和汗水变成了江海,毛发变成了森林,草原和沼泽。他的元神到了天与地的中心处,却因疲倦睡去。
成语故事 篇16在盘古肉身化为大地之后,大地上出现了很多种生物。多了很多年之后,大地上出现了一位同样伟大的人物——女娲。女娲发现大地虽然有了很多生灵,但是它们缺少着创造能力,于是女娲便用黄泥按照自己的摸样捏出了很多小人,因为女娲觉得创造的这些人应该和自己有点区别才是,所以把泥人的尾巴改成了两条后肢(双足)。之后用施放了法术将这些小人变成有生命的活人,并且这些人都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成语故事 篇17炎帝有一个善良,可爱的小女儿,名字叫精卫。她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见道无边的大海。小女孩一天天张大,也一天比一天漂亮。终于在她认为自己有能力找到大海的时候,她悄悄的离开了部落。最终她找到了大海,她为大海的伟大而陶醉,正当她奔向大海的时候,大海同样卷着巨浪奔向精卫。最后,大海把精卫带走了,带着她离开了这个世界。精卫前那一刻才醒悟过来。精卫的灵魂因为愤怒而化做一只青鸟,精卫为了报复大海,决定把大海填平,于是就日以继夜的含着西山的石头去填海。
成语故事 篇18很久很久以前,凤凰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鸟,羽毛也很平常,丝毫不象传说中的那般光彩夺目。但它有一个优点:它很勤劳,不像别的鸟那样吃饱了就知道玩,而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将别的鸟扔掉的果实都一颗一颗捡起来,收藏在洞里。
这有什么意思呀?这不是财迷精,大傻瓜吗?可别小看了这种贮藏食物的行为,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可发挥大用处了!
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们觅不到食物,都饿的头昏眼花,快支撑不下去了。这时,凤凰急忙打开山洞,把自己多年积存下来的干果和草籽拿出来分给大家,和大家共渡难关。
旱灾过后,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鸟儿们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一致推举它为鸟王。
以后,每逢凤凰生日之时,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这就是百鸟朝凤。
汉语成语,典故,俗语,谚语与歇后语英译5
腊七腊八,冻寒鸦.
百里不通风,千里不同俗.
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
挨着勤的没懒的
矮子面前不说短话
按下葫芦起来瓢
八抬大轿请不去
八字没一撇
拔根汗毛比腰粗
白披一张人皮
半斤对八两
半路上出家
饱汉不知饿汉饥
背着抱着一般沉
笨鸟儿先飞
比登天还难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人多口气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别人牵驴你拔橛子
兵败如山倒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急乱投医
不吃黄连,不知啥叫苦
不吃馒头争(蒸)口汽
不吃羊肉惹身臊
不打不相识
不打无把握之仗
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到黄河心不
不费吹灰之力
不分青红皂白
不够塞牙缝的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见真佛不烧香
不进山门不受戒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不可同日而语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不怕慢,就怕站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心
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食人间烟火
不是省油的灯
不是鱼,就是网破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也扒成皮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在话下
不知道哪头炕热
不知哪块云彩下雨
不知天高地厚
不撞南墙不回头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
拆东墙,补西墙
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长叹不如慢磨
长添灯草满添油
唱对台戏
朝中有人好做官
炒豆众人吃,炸锅一人事
车到山前必有路
撑胆大的,饿胆小的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成者王侯败者贼
秤杆离不开秤铊
秤有头高头低
秤铊虽小压千斤
吃饱了撑的
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吃不了兜着走
吃错了耗子药
吃定心丸
吃饭想撑,干活怕累
吃力不讨好
吃了豹子胆
吃了迷混药
吃了枪药了
吃人不吐骨头
吃人饭,拉狗屎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
吃人家饭,受人家管
吃软不吃硬
吃哑巴亏
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丑话说在前头
丑媳妇早晚也得见公婆
初一一回十五一回
出多少汗,吃多少饭
出家人不说在家话
出水才见两腿泥
出头的橼子先烂
穿新鞋走老路
穿一条裤子
船到桥头自然直
船家的孩子会浮水
窗户纸一点就破
吹胡子瞪眼
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一时,彼一时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从刀尖上爬过来的
从小离娘,到大话长
打不着狐狸惹身骚
打不着野狼打家狗
打柴的不能跟放羊的走
打倒不如说倒
打灯笼找不着
打掉门牙往肚里咽
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打酒向提瓶子的要钱
打开窗户说亮话
打开天窗说亮话
打破砂锅问到底
打如意算盘
打铁还需本身硬
打退堂鼓
打瞎子,骂哑巴
打一巴掌,给个甜枣
打肿脸充胖子
打着灯笼找不着
大白天说梦话
大白天做梦
大海里捞针
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大难不,必有后福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树底下好乘凉
大眼瞪小眼
大意失荆州
大丈夫能屈能伸
胆小不得将军做
当地生姜不辣
当耳旁风
当面鼓对面锣
当着矬子不说短话
刀架脖子上
刀快不怕脖子粗
刀枪药虽好,不破手为高
刀子嘴,豆付心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得便宜卖乖
得理不让人
得了便宜卖乖
得饶人处且饶人
低头不见抬头见
地在人种,事在人为
点腊烛不知油价
爹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丁是丁,卯是卯
顶风臭十里
丢下嘴里的肉,去等河里的鱼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斗大字不识一升
豆付掉到灰堆里
豆付一方扁担一条
肚子疼怨灶王爷
端人家碗,受人家管
断了线的风筝
对事不对人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躲雨跳到河里
恶人先告状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儿大不由娘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翻脸不认人
反其道而行之
反咬一口
方是真的,药是假的
房顶开门,灶坑打井
防君子不防小人
放长线钓大鱼
放屁砸了脚后跟
肥的瘦的一锅煮
肥水不流外人田
费力不讨好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风里来,雨里去
佛烧一炷香,人争一口气
福不双降,祸不单行
该吃九升,不吃一斗
干打雷不下雨
干的早不如干的巧
干活不由东,累也无功
甘蔗没有两头甜
赶鸭子上架
赶早不赶晚
敢怒不敢言
刚出狼窝,又入虎口
胳膊拧不过大腿
胳膊肘往外扭
隔行如隔山
各人的梦各人圆
给个棒棰就当针
给脸不要脸
功到自然成
恭敬不如从命
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
公鸡下蛋,母鸡打鸣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狗改不了
狗眼看人低
狗嘴吐不出象牙
狗耷拉舌头不干鸡跷脚干
顾前不顾后
挂羊头卖狗肉
光许愿,不烧香
鬼迷心窍
贵人多忘事
锅大勺有准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编辑本段俗语的形成
俗语是熟语之一,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编辑本段俗语的名称与范围
俗语历史久,使用广,名目繁多,说法不一,有:「里言」、「俚言」、「乡言」、「俗言」、「传言」、「常言」、「迩言」、「恒言」;「里谚」、「野谚」、「古谚」、「乡谚」、「俗谚」;「里语」、「俚语」、「民语」、「常语」、「古语」、「直语」、「鄙语」、「谚语」;「俗话」、「古话」、「炼话」、「常谈」、「俗谈」、「方言土语」、「街谈巷语」等。可见,历来人们对于俗语的理解并不一致。
「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日:『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这里的「俗语」一词,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
后来,刘向《说苑?贵德》和班固《汉书?路温舒传》引述路温舒写给汉宣帝信中的话语,正式用「俗语」来指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群众中的定型语句:「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说苑?贵德》)「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汉书?路温舒传》)
编辑本段俗语与谚语等熟语的区别
熟语关系图
语义
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相同
这类俗语望文生义,比较容易理解。例如,「不打不相识」,意思就是「双方本来不相识,经过相打之后认识了」。
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同
同时具有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
修辞手法
俗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顶真、映衬、层递等。
比喻
比喻是俗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这类俗语往往用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如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农田作物、生活用品等,来说明抽象、陌生的事物,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如,「兵败如山倒」用的是明喻,用「如」把本体「兵败」和喻体「山倒」连接起来,比喻军队战败;又如「穷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3],在本体和喻体间用「是」连接起来,比喻黄土能变成金子,人能由穷变富;借喻手法俗语运用得最普遍,好像「红花还得绿叶扶」[4],就是把喻体「红花还得绿叶扶」当成本体来说,比喻即使一个有本领、有能力的人也需要别人帮助。
比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前者就是把物拟作人,后者就是把人拟作物。这种修辞手法往往带有讽刺、憎恶意味,用来突出人物待征,特别是思想品德、精神面貌、言行举止等,使形象更鲜明、更生动。
例如,「黄鼠狼给鸡拜年」用的是拟人,黄鼠狼人格化了,赋予人的活动,黄鼠狼本来是吃鸡,却去给鸡拜年,比喻人为装友善,别有用心;「赖狗扶不上墙」[5]是拟物,把不成器的人比拟成「赖狗」,说人无用,扶植不起来。
借代
借代是不把要说的人或事物直接说出来,而是借用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或名称代替。借代可以是:借本体事物最突出的特征代替本体事物;借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代替本体事物;借本体事物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借本体事物产生的结果代替本体事物等。俗语简短,借体必须在形象、性质上有显著、典型的特征,使人一目了然。
例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芝麻」代替小事,「西瓜」代替大事、重要事情;「情人眼里出西施」句用中国古代美女「西施」代指美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就代替了杰出人物;至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就是为难的事情了。
夸张
夸张,顾名思义是要故意把事实夸大或缩小,达到修辞效果。夸张一般分为直接夸张和融合夸张两种。前者是直接突出、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某种特征,把事物说得比实际更好,更强烈;后者是运用比喻、比拟、借代,与夸张相融合的表现形式,用来加强夸张的意味。
例如,「人老骨头硬,铁打都不动」,用「铁」来夸大体头之硬,比喻人越老越坚强;「一尺水,百丈波,「一尺水」说成能抓起「百丈波」,不言而喻,这是夸大事实;「一脚踢到泰山,一步迈进黄河」比喻人心情急切,想一下子把事办好,而事实上,泰山是一脚踢不到的,黄河是一步迈不过去的;还有,「早上浮云走,后晌晒狗,用「晒狗」夸大天气热的程度。
双关
双关是利用词语的不同含义或读音相同、相近的特点,表面上说一件事,而实际上替的是另一件事。俗语中,借义双关和诣声双关用得较多。借义相关是利用词语的不同含义构成的双关,谐声双关是利用词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构成的双关。
例如,「火烧芭蕉心不」,表面上说的是芭蕉的「心」不,实际上是指人心不,比喻不甘失败,或不肯罢休;「驴唇不对马嘴」[6]表面上说的是「驴唇」对不上「马嘴」,实指两方面或两件事不相符合;「跳进黄河洗不清」表面上说的是,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身子,实际意义是人的冤屈无法辩白,耻辱洗不掉;又如,「铁公鸡一毛不拔」,表面上说的是铁制的公鸡拔不下一根羽毛,实际上说是说人吝啬,一毛不拔。
二字俗语
行家 流言 眼气 旮旯 惧内 免活 冒尖 亮相 较真 吃香
老练 白吃 白条 丢脸 草包 哭穷 小气 谋生 没得 晒台
三字俗语
清一色 打光棍 巴不得 老一套 不明白 小老样 绊脚石 丢面子
假斯文 倒插门 有气派 千里眼 打算盘 过日子 吃不准 要面子
想当初 老一套 书生气 不正派 不服气 差不多 一面倒 说大话
吃不消 钻空子 走着瞧 走时气 摸不准 明摆着 不公道 讲空话
露一手 留后路 不中用 卖人情 不开眼 吃不消 想不开 不留神
不出息 不露脸 虎着脸 不大离 靠得住 看不出 别难过 吃得开
不老实 不争气 顺口溜 玩得转 出洋相 怪不得 干瞪眼 关系户
门外汉 不够格 老相识 怕动弹 没本事 闲不住 不内行 不乐观
等于零 吃老本 胡同 不二价 看不开 吃不开 小聪明 对头
出外快 划得来
四字俗语
人要衣装 土洋结合 进口组装 没事找事 亲上加亲 行伍出身 一肚子草 故意作对
看得过去 得其所 手下留情 插翅难飞 不讲面子 不要胡来 见不得人 说得过去
共同语言 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 有两下子 不要胡来 好者为乐 面上无光 顶头上司
小人之见 嘴上一套 没得说的 分勿清爽 年轻最嫩 得着了 一行一户 假装在行
二话不说 说话带刺 念念有辞 要面子 不见不散 从小看大 点火就着 婆婆妈妈
话说回来 装模作样 拉人下水 光杆司令 实在是高 相互拉扯 脸上无光 有伤风化
有伤和气 入门见喜 话里有话 贫不择妻 吊儿锒铛 模样大方 说话算数 天王老子
见好就收 说个没完 没老没少 俗气得很 说话嘴冷 弄不过去 远在天边 近在眼前
大清巴早 人不犯我 我不 老不正经 隔三差五
五字俗语
硬着头皮上 花钱买气受 大小是个头 不打不成交 跟人过不去 天生的一对 八九不离十 眼不见为净
老来这一套 一代传一代 明知山有虎 拉拉不下脸 有劲没处使 旧瓶装新酒 不看不知道 公说公有理
不打不相识 吃软不吃硬 秀才不出门 硬着头皮上 一报还一报 高低不答应 不服也得服 有话讲当面
少来这一套 说话兜圈子 把话说回来 真人不露相 无巧不成书 多没有意思 大眼瞪小眼 话不说不明
要钱不要脸 能上不能下 水火不相容 不是吃素的 操心不禁老 货卖一张皮 有点飘飘然 花钱买罪受
没用的东西 不放在眼里 别动手动脚 相当有一套 人多点子多 全凭嘴一张 到底是好人 不吃白不吃
一报还一报 官身不由己 打开话匣子 别来这一套 顾头不顾尾 有嘴就有路 嘴皮上功夫 未必不知道
瞒上不瞒下 人小心不小 还是老样子 同行是冤家 说不到一块 人生地不熟 对事不对人 包在我身上
好说不好听 曲里拐弯儿 大人有大量 两个狗东西 打虎亲兄弟 功夫不过关
六字俗语
与别人不相干 捆绑不成夫妻 名不正言不顺 活着干了算 大白天说梦话
一条道走到黑 天不会塌下来 不要不好意思 先小人后君子 欠了一屁股债
人不知鬼不觉 一口吃个胖子 干打雷不下雨 说到哪里去了 水里来火里去
暗地里下刀子 一回生二回熟 想到一块去了 说时迟那时快 门难进面难看
干得相当出色 明人不用细说 快一点好不好 为下一代着想 有过之无不及
前有车后有辙 满嘴里跑火车 以失败而告终 做最坏的打算 不是省油的灯
话说到点子上 背后搞小动作 有点瞧不起人 文不文,武不武 拉出来,打进去
头发长见识短 不幸中之大幸 永世不得超生 吹得天花乱坠 阴一套暗一套
摸着石头过河 上有老下有小 耳闻不如一见 上气不接下气 跟别人过不去
有意跟你作对 生意不在早晚 打心里不愿意 有话往肚里咽 说得天花乱坠
眼不见心不烦 过一天算一天 光天化日之下 横考虑竖考虑 见凡人不说话
前言不搭后语 生命在于运动 高不成低不就 不是长久之计 无葬身之地
话不能这么说 见啥人说啥话 咽不下这口气 抓一把扬一把 生怕人家知道
丑话说在前头 是非自有公论 不要不好意思 气不打一处来 说不出的高兴
吃不了兜着走 没有共同语言 不显山不露水 有个三长两短 活到老学到老
走那步说那步 不是平处落的 一本难念的经 不可同日而语 绝非等闲之辈
一步一个脚印 有钱的是爷爷 没钱的是孙子 空有一手绝活
七字俗语
满股文章不充饥 心有余而力不足 头发胡子一把抓 大人不记小人过
说得有鼻子有眼 不是冤家不聚头 鼻子底下就是路 人不出门身不贵
那壶不开提那壶 猜个八九不离十 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
功夫不负有心人 没有办法的办法 不好意思说出口 脸朝黄土背朝天
老虎屁股摸不得 生怕别人不知道 打开窗户说亮话 有过之而无不及
说不出来的高兴 身在福中不知福 书到用时方恨少 往自己脸上抹黑
大丈夫能屈能伸 置于地而后生 大人不见小人怪 从眼皮底下溜走
这一下子可完了 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句话不离本行 矮子肚里疙瘩多
一人做事一人当 不看僧面看佛面 强中自有强中手 英雄难过美人关
有情人终成眷属 置之生于度外 一口吃个大胖子 面不改色心不跳
得饶人处且饶人 东方不亮西方亮 一朝天子一朝臣
八字俗语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自家人不说客套
话走到哪儿,算到哪儿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这一回胜过那一回 会干的不如会说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十字俗语
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祢衡的成语?
1、谚语是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收到广泛应用。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2、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如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吃人家饭,受人家管
大树底下好乘凉
大意失荆州
大丈夫能屈能伸
地在人种,事在人为
3、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彩,包括贬义和褒义。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等以上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成语的来源有五个方面:
(一)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
(二)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和狐假虎威;
(三)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和破釜沉舟;
(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和青出于蓝;
(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和火中取栗。
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
4、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二)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叹(炭)
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捂)也不能。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歇后语和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
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1)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5、格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一股出于名人之手,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例如“穷不失义,富而不骄(《孟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格言意在阐发事理,多为警策之辞,所以在议论中引用格言,能够给人以启示,更富于说服力。
格言在形式上与谚语解相似,都是完整的句子,在内容上一般都具有教育意义。但二者又有区别:从来源看,谚语多出自群众集体创造,格言则往往出自名人之手;从语体看,谚语多为口语,而格言多为书面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是歇后语、谚语、顺口溜等的总称。
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一般都能揭示客观事理,富于教育意义,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众人拾柴火焰高、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等。谚语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样式,句式匀称,音调和谐,具体通俗,形象生动。所以,适当地运用谚语,能够增强表达效果。但是,有不少谚语含有剥削阶级或封建迷信的意识和偏见,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显然,这是应该剔除的糟粕。谚语与成语的主要区别在于: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多是词组;谚语一般显得通俗,成语大多显得典雅。农谚往往带有地域性,成语具有全民性。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固定性口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解释,像谜语里的“谜底”,是表达意义的重要部分。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一部分常常不说出来,好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作歇后语。人们也常常把它称为“俏皮话”。歇后语分为喻意的和谐音的两类。喻意的歇后语,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例如: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快刀切豆腐——两面光”。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窗户上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说话或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表达得形象活泼,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但是,要选择内容健康的,抛弃内容庸俗落后的。对于内容健康的歇后语,也要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语言环境恰当地使用,不能滥用。不宜在庄严的场合里使用。如果用得牵强,用得生硬,那就要弄巧成拙了。
『壹』 请问这是什么成语
答案是文不加点
成语典故跟祢衡有关:
“文不加点”最早语见萧统《祢衡〈鹦鹉赋>· 序》:“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
祢衡,汉末文学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东临邑)人,长于文章辞赋,文采斐然.但他为人恃才傲物,喜讥嘲权贵.曹操、刘表都接受不了他,把他转送至江夏黄祖处作书记官.任内,读到蔡邕所作碑文,过目不忘,事后默写,一字不误.此事深受黄祖之子黄射敬佩.一次黄射大宴宾客,有人献鹦鹉一只.祢衡应黄射之请,于江夏黄祖公堂上即席作《鹦鹉赋》一篇,援笔一挥而就,文不加点.这里是形容祢衡写《鹦鹉赋》时虽下文不加点笔千言,但瞬间一挥而就.
“文不加点”里的“点”是改动、修改的意思.
建议提问的朋友遇到正确答案时,能够及时将最快回答正确的答案采纳,免得其他朋友以为前面还没正确的答案而费尽脑筋.
采纳他人的答案,既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肯定,且提问者和答题者双方都能获得财富值,正所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贰』 疯狂图猜成语上面一横下面两横交叉
文不加点
很高兴为你解答本题,没问题的话,请及时点击右上角的采纳满意哈~
『叁』 解释字数多的成语
文不加点
释义: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改动、修改的意思。文章一气呵成,无需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不假思索。
对于此成语,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情况,容易理解成"文章没有标点",这就大错特错了!
成语的意义是指作文章水平极高,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词性:褒义词。
示例:来看下面两道考题:
经过他的认真学习,终于改掉了文不加点的坏毛病.
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两处,将‘文不加点’看成了贬义词,与其本身意思矛盾,因此用法是错误的! 原意是褒义的
成语典故
来由:“文不加点”最早语见萧统《祢衡〈鹦鹉赋>· 序》:“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
祢衡,汉末文学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东临邑)人,长于文章辞赋,文采斐然。但他为人恃才傲物,喜讥嘲权贵。曹操、刘表都接受不了他,把他转送至江夏黄祖处作书 祢衡
记官。任内,读到蔡邕所作碑文,过目不忘,事后默写,一字不误。此事深受黄祖之子黄射敬佩。一次黄射大宴宾客,有人献鹦鹉一只。祢衡应黄射之请,于江夏黄祖公堂上即席作《鹦鹉赋》一篇,援笔一挥而就,文不加点。这里是形容祢衡写《鹦鹉赋》时虽下笔千言,但瞬间一挥而就。
“文不加点”里的“点”是改动、修改的意思。
出处:汉·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辍,文不加点。”
示例:援笔一挥,~。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夔关姚卞吊诸葛》
近义词:一气呵成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笔下的这一千古名句,点出了古代武昌人文景观的一处精华所在。鹦鹉洲,以中国古典文学中十分有名的赋体作品———祢衡的《鹦鹉赋》而知名的景点,加上崔颢等历代名人学士的吟咏,千百年来,它已成了黄鹤楼下长江岸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祢衡(173—198年)不仅为后世留下《鹦鹉赋》这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也留下了“文不加点”这则成语。“文不加点”最早语见萧统《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这里是形容祢衡写《鹦鹉赋》时虽下笔千言,但瞬间一挥而就。后世典籍记载了类似的许多典故。《唐才子传·王勃》载:“……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举座大惊。”《黄庭坚词全集》序:“因以金荷酬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 文不加点
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成语中“文不加点”里的“点”是改动、修改的意思。成语的意义是指作文章水平极高,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鹦鹉赋》的作者祢衡,汉末文学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东临邑)人,长于文章辞赋,文采斐然。但他为人恃才傲物,喜讥嘲权贵。汉献帝兴平年间,避难于荆州。建安初年,受孔融、杨修等人引荐,曹操欲见他。华歆等谋臣对祢衡十分忌妒,献谗于曹操,曹操因此怠慢他。祢衡知道后十分气愤,大骂华歆等人。曹操装得很大度,不想背上杀贤的罪名,就在大堂上让祢衡击鼓,借此羞辱他。祢衡就在大堂上 *** 衣服,一边击鼓,一边骂曹操。曹操仍很大度,把祢衡送到荆州刘表处。不久,刘表也接受不了他,又把祢衡转送至江夏黄祖处作书记官。任内,读到蔡邕所作碑文,过目不忘,事后默写,一字不误。此事深受黄祖之子黄射敬佩。一次黄射大宴宾客,有人献鹦鹉一只。祢衡应黄射之请,于江夏黄祖公堂上即席作《鹦鹉赋》一篇,援笔一挥而就,文不加点。其文辞章华丽,情怀慷慨。但由于在宴会上祢衡顶撞了黄祖,黄祖一怒之下杀了祢衡。 祢衡后,好友黄射将其厚葬。现今武汉市汉阳鹦鹉洲上有祢衡墓,清光绪26年(1900年)曾予重修,墓为石结构,方形,甚为古朴、别致,人们对这位性格耿介、才华出众的文学家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与钦敬。
『肆』 不可多得的成语典故
不可多得
bùkěōdé
[释义] 得:得到;获得。不能得到很多。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
[语出] 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正音] 得;不能读作“dè”。
[辨形] 得;不能写作“的”。
[近义] 屈指可数 寥寥无几 出类拔萃
[反义] 比比皆是 多如牛毛 不乏其人
[用法] 多用于人才或稀有珍品。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①大熊猫是~的稀有动物。
②他是一位~的少年棋手。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有个名叫祢(mi,旧读ni)衡的著名文学家。他博学多才,善于论辨,写文章又快又好,只是相当自傲,好与人争斗。当时的名士孔融非常欣赏他,认为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特地写了荐表,把他推荐给汉献帝。
在荐表中,孔融盛赞祢衡有惊人的才学和记忆力,只见过一次,就能背诵,只听到一次就能记住。像祢衡这样的奇才,是不可多得的。汉献帝什么都要听命于独揽朝廷大权的曹操,便把荐表交给了他,由他去作主。曹操决定召见祢衡,但祢衡瞧不起曹操,自称得了狂病,不肯前往,后来总算去了,但在言语之间得罪了曹操。
曹操心里冒火,便让祢衡当鼓吏,在自己大宴宾客的时候让他击鼓,借以当众侮辱。不料,祢衡竟利用当这个差的机会,击一阵鼓骂一阵曹操。结果,受辱的倒反是曹操。
曹操本想杀了祢衡,但又怕留下害贤的坏名声,便派他去荆州劝说刘表来降,实际上是企图借刘表之手杀他。
不料,刘表仰慕祢衡之名已久,把他奉为上宾,并把他当作高级顾问,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他不表态便不作决定。但是,祢衡在刘表那里的时间也不长。日子一久,他傲慢地对待刘表,使刘表无法忍受。于是,刘表将他派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当书记。
黄祖知道祢衡的文名很高,让他起草文稿。不论是什么文稿,祢衡总是一挥而成,而且总是写得非常得体,符合黄祖的要求。为此,黄祖很看重他。
黄祖的长子黄射(yi)也是当官的。他对祢衡的文才同样非常欣赏,常常邀祢衡游山玩水。一次,两人参观了东汉文字家蔡邕(yong)写的一块碑文,都觉得文笔很好,书法也很漂亮,深为赞美。
回家后,黄射懊悔当时没有把碑文抄下来,以便细细回味。祢衡知道了他的心思后,说:“不妨事,我虽然只看了一遍,但还能记住。且让我写出来。”
祢衡说罢,竟凭记忆把碑文全部默写了出来。事后,黄射派人去核对,竟然一字不差。众人知道,都夸祢衡是不可多得的奇才。一次,黄射欢宴宾客,有人在宴会上献给他一只鹦鹉。黄射非常喜爱,当场请祢衡作一篇关于鹦鹉的赋。祢衡略一思忖,便举笔疾书,不一会儿把赋写毕。这就是他的代表作《鹦鹉赋》。
尽管祢衡才学很高,记忆力惊人,但他狂妄自傲的表现没有丝毫收敛。一天,黄祖在船上宴客,他出言不逊。黄祖数说了他几句,他竟当众大骂黄祖。黄祖在盛怒之下,命人将他拉上岸去处。当时祢衡才二十五岁。
『伍』 成语历史典故及其寓意250字以内
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陆』 帮我把这个成语典故概括一下主要情节,80字左右。
祢衡是三国时期的文学家,长于文章诗赋,因讽刺权贵而被调任江夏黄祖处任职,黄祖之子很佩服他的才学,一次宴席上,祢衡于黄祖公堂即席作了《鹦鹉赋》一文。下笔虽千言,倚马却可待。
『柒』 成语英雄提示无需,涂改,,写作,纯熟,祢衡,挥就。是什么成语
答案是文不加点
成语典故跟祢衡有关:
“文不加点”最早语见萧统《祢衡〈鹦鹉赋>· 序》:“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
祢衡,汉末文学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东临邑)人,长于文章辞赋,文采斐然。但他为人恃才傲物,喜讥嘲权贵。曹操、刘表都接受不了他,把他转送至江夏黄祖处作书记官。任内,读到蔡邕所作碑文,过目不忘,事后默写,一字不误。此事深受黄祖之子黄射敬佩。一次黄射大宴宾客,有人献鹦鹉一只。祢衡应黄射之请,于江夏黄祖公堂上即席作《鹦鹉赋》一篇,援笔一挥而就,文不加点。这里是形容祢衡写《鹦鹉赋》时虽下文不加点笔千言,但瞬间一挥而就。
“文不加点”里的“点”是改动、修改的意思。
建议提问的朋友遇到正确答案时,能够及时将最快回答正确的答案采纳,免得其他朋友以为前面还没正确的答案而费尽脑筋。
采纳他人的答案,既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肯定,且提问者和答题者双方都能获得财富值,正所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如果觉得我的回答未彻底解决你的问题或有其它疑难,尽可向我发起追问,亦可求助于我的团队。
『捌』 成语忘年之交的故事
忘年之交
故事:
孔融和祢衡出处《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二十),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喜欢为学,博览群书。建安年间,献帝在许昌建都,孔融见曹操野心越来越大,到了不能忍的地步,因此总是写奏章讽刺他。曹操忌惮孔融的名声,也不能拿他怎么样。山阳郡守郗虑,见风使舵,以一点小错误上奏请求免去孔融的官;曹操趁机罗织罪名,构陷孔融,说:孔融曾经与祢衡大放厥词,互相吹捧,祢衡说孔融是“仲尼不”。孔融说祢衡是“颜回复生”。犯了大不敬之罪,于是竟然被害。
『玖』 成语目余无子的故事
[mù wú yú zǐ]
目无余子
祢衡只认为鲁国人孔融及弘农杨修是人才。常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其余的儿子都碌碌无才,不算什么。”孔融也十分爱惜祢衡的才华。祢衡才二十岁,而孔融已四十岁,与他交为朋友。孔融赞赏祢衡的才华,多次在曹操面前夸赞祢衡。曹操因而想见见祢衡。但祢衡平日看不起曹操,自称有狂病,不肯去,又多次说一些狂妄的语。黄祖的大儿子黄射,更与祢衡相好。曾经与祢衡一同去游玩,一起诵读蔡邕所作的碑文,黄射非常喜爱蔡邕的文辞,回来后后悔没有抄写碑文。祢衡说:“我虽然只看一遍,还能记得,只是碑石上缺了两个字,不明白罢了。于是就写了出来,黄射派人抄写碑文,回来校对,完全如祢衡所写,没有不叹服的。黄射这时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给黄射,黄射举杯对祢衡说:“请先生作赋,让众宾客娱乐。”祢衡就操笔作文,文章没有删改,辞采很是华丽。后来黄祖在蒙冲船(一种战船)上,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宾客,祢衡出言不敬,黄祖感到羞愧,于是呵斥他,祢衡怒视他,说:“老头,你在说什么呢?”黄祖大怒,命令侍从把他押出去,打算施杖刑。祢衡依然大骂,黄祖非常恼怒,于是就命令把他杀了。黄射光着脚来救,已经来不及了。黄祖也后悔不该杀他,于是厚加棺殓。祢衡这时二十六岁,他的文章大多散失了。
『拾』 成语顺口溜:文不加点好才华 汉末祢衡是学霸
文不加点
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拼音]
wén bù jiā diǎn
[出处]
汉·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辍,文不加点。”
[例句]
想要能够文不加点,下笔有神,除了天资之外,还必须不断地勤练。
[近义]
七步之才 文无加点 一气呵成
[反义]
咬文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