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用法 成语用法
倾盖如故白首如新是什么意思-倾盖如新,白首如故
tamoadmin 2024-11-06 人已围观
简介白首如新,倾盖如故的意思是有人相识到老还是不怎么了解,有人初次见面却一见如故。出自: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倾盖如故’。”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作品赏析:文章围绕曹操同尊汉室有无诚意的诚上做文章,针对来书要孙权内取子布,外击刘备,以效赤心,同复前好的胁迫,予以严正的驳斥。文章通过征引史实和现实,逐一辨析,剥尽其试图以诈迫谋取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的意思是有人相识到老还是不怎么了解,有人初次见面却一见如故。
出自:
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倾盖如故’。”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作品赏析:
文章围绕曹操同尊汉室有无诚意的诚上做文章,针对来书要孙权内取子布,外击刘备,以效赤心,同复前好的胁迫,予以严正的驳斥。文章通过征引史实和现实,逐一辨析,剥尽其试图以诈迫谋取江东的野心。
文章劈起就引汉高祖田横、韩信事,以字领起全篇,与其如韩信拱手待毙,尚不如田横全节自刭。
这里的全节指扶助汉天子,以正名声,其实表示了君子不怕,还有何可畏,敢于决一雌雄的强硬态度。这个论断斩钉截铁,气势压人,打了曹操的一切妄想,彷佛突兀高山敌挡万乘来犯。这一段叙中有论,以论为驳。为全文蓄势,为下文驳论伏笔。
作者简介:
人物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作品风格: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这句又是啥子意思喃
“倾盖如故,白首如新.”原为:“白首如新,倾盖如故.”出处: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倾盖如故.’言以身托人,必择所安.孟德视仆,岂惜此尺寸之士哉,特以公非所托故也.”
白首:老年;倾盖:停下车,指初次相逢.
释义:有些人虽然相交已久,却如同初识一般.有些人刚刚认识,却好像认识了很久一样,一见如故.
另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出处: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前一句让人觉得苍凉,后一句又无端给人以希冀.有的人,共度一生,相对宛如初识;有的人,缘悭一面,却好似已相交百年.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bái
shǒu
rú
xīn,qīng
gài
rú
gù)
解释:白首:老年;倾盖:停车,初见。有人相识到老还是不怎么了解,有人初次见面却一见如故。
出处: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倾盖如故。’言以身托人,必择所安。”
近义词:白头如新,倾盖如旧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人的交情
倾盖如故白首如新是什么意思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的意思是:有人相识到老还是不怎么了解,有人初次见面却一见如故。白头:老年;倾盖:停车,初见。
出处: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倾盖如故。’言以身托人,必择所安。”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人的交情。
近义词
一见如故 [ yī jiàn rú gù ]?
释义: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谈得来。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见子产,如旧相识。”
用法:一见如故用来形容初见时的热情、融洽或谈得十分投机;含褒义。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状语。
“倾盖如故,白首如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停车交谈一见如故的,也有有相处到老还是陌生的。原句是“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这句话的出处是:两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我给大家节选了包含这句话的一段原文,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
俗话说:“有相处到老还是陌生的,也有停车交谈一见如故的。”为什么?关键在于理解和不理解啊。所以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用自己的头交给荆轲来帮助太子丹的事业;王奢离开齐国投奔魏国,亲上城楼自 杀来退齐军以保存魏。王奢、樊於期并非对齐、秦陌生而对燕、魏有久远的关系,他们离开前两个国家,为后两个国君效,是因为行为与志向相合,他们无限地仰慕义气。因此苏秦不被天下各国信任,却为燕国守信而亡;白圭为中山国作战连失六城,到了魏国却能为魏攻取中山国。为什么?确实是因为有了君臣间的相知啊。苏秦做燕相时,有人向燕王说他坏话,燕王按着剑把发怒,用贵重的马肉给苏秦吃。白圭攻取中山国后很显贵,有人向魏文侯说他坏话,魏文侯赐给白圭夜光璧。为什么?两个君主两个臣子,互相敞开心扉、肝胆相照,岂能被不实之辞所改变呢!
邹阳被囚狱中,身罹杀身之祸,但并不迎合媚上,哀求乞怜,而在上书中继续谏诤,字里行间,还很有些“不逊”(司马迁语),充分显示了他的“抗直”、“不苟合”的性格,也是他“有智略”的表现。文章历举史实,借古喻今,雄辩地揭示了“人主沈谗谀则危,任忠信则兴”的道理。
最后,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
邹阳(约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29年),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是西汉文学家。汉文帝时,是吴王刘濞门客,以文辩著名于世。吴王阴谋叛乱,邹阳上书谏止,吴王不听,因此与枚乘、严忌等离吴去梁,为景帝少弟梁孝王门客。邹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后被人诬陷入狱,险被处。他在狱中上书梁孝王,表白自己的心迹。梁孝王见书大悦,立命释放,并尊为上客。邹阳有文七篇,现存两篇,即《上书吴王》、《于狱中上书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