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用法 成语用法
同音桥用的歇后语-同音词的歇后语
tamoadmin 2024-11-05 人已围观
简介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乙、弱肉强食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乙、积重难返甲、后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常用的歇后语20个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
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里)
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一辈子做寡妇--老手(守)
二十五两--半疯(封)
二三四五--缺衣(一)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一)少食
二两棉花四张弓--细谈(弹)
二姑娘梳头--不必(蓖)
二胡琴--扯扯谈谈(弹弹)
十二个时辰占三个字--身(申)子虚(戌)
十八岁的宫娥--正享福(想夫)
十文钱掉了一文--久闻(九文)
十五的月光--大量(亮)
十月里的桑叶--谁来睬(采)你
八十岁的老太打哈欠--一望无涯(牙)
八月的核桃--挤满了人(仁)
八百个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九月初八问重阳--不久(九)
刀子切元宵--不愿(圆)
三九天穿单衣--威(畏)风
三十年的纺织娘--老油(蚰)嘴
三个钱买个牛肚子--尽吵(草)
三个菩萨堂--妙妙妙(庙庙庙)
三尺长的--搭不上言(檐)
三毛加一毛--时髦(四毛)
三月的杨柳--分外青(亲)
三更半夜出世--害(亥时)人
大车拉煎饼--贪(摊)的多
大麦掉在乱麻里--忙(芒)无头绪
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土地爷坐秤盘--志诚(自称)
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
土地爷洗脸--失(湿)面子
土地爷掉井--劳(捞)不起大驾
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土杏儿--苦孩(核)子
土蚕钻进花生壳--假充好人(仁)
下雨天不打伞--吝啬(淋湿)
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丈二宽的褂子--大摇(腰)大摆
上鸡窝摔筋头--笨(奔)蛋
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山沟里敲鼓--回想(响)
千年的枯庙--没声(僧)
门神里卷灶神--话(画)里有话(画)
门神老爷吃甘蔗--指教(纸嚼)
马背上打掌子--离题(蹄)太远
弓起腰杆淋大雨--背时(湿)
小豆做干饭--总闷(焖)着
小和尚头上拍苍蝇--正大(打)光明
小炉灶翻身--倒霉(煤)
小炉匠戴眼镜--找咱(碴)
小姑娘梳头--自便(辫)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小碗吃饭--靠天(添)
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瓶)
飞机上吹喇叭--空想(响)
飞机上放鞭炮--想(响)得高 阿斗的江山——白送
阿斗式的人物——没能耐
阿二吹笙——滥竽充数
阿二当郎中——没人敢请
阿二满街串——吊儿郎当
阿哥吃面——瞎抓
阿婆留胡子——反常
阿庆嫂倒茶——滴水不漏;点滴不漏
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
挨打的狗去咬鸡——拿别人出气
挨打的乌龟——缩脖子啦
挨刀的鸭子——乱窜
挨了巴掌赔不是——奴颜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挨了打的鸭子——乱窜
挨了刀的肥猪——不怕开水烫
挨了刀的皮球——瘪了
挨了霜的狗尾巴草——蔫了
妈妈的众姐姐 -- 多疑(姨)
戏台上的垛口 -- 不成(布城)
戏台上的鞭子 -- 加码(假马)
观音堂里着火 -- 妙哉(庙灾)
孙猴子坐金銮殿 -- 不象仁(人)君
寿星打靶 -- 老腔(枪)
寿星弹琵琶 -- 老生常谈(弹)
麦柴秆吹火 -- 小气(器)
弄堂里跑马 -- 题(蹄)难出
扯胡子过河 -- 谦虚(牵须)过度(渡)
扯铃扯到半空中 -- 空想(响)
抓蜂吃蜜 -- 恬(甜)不知耻(刺)
护国寺买骆驼 -- 没那个事(市)
花椒掉进大米里 -- 麻烦(饭)了
苍蝇飞进牛眼里 -- 找累(泪)吃
豆渣贴门神 -- 不沾(粘)
豆箕柴着火 -- 着急(箕)
豆腐干煮肉 -- 有份数(荤素)
豆腐乳做菜 -- 哪还用言(盐)
两口子锄地 -- 不顾(雇)人
两百钱的花生 -- 有得驳(剥)
两手捧寿桃 -- 有理(礼)
两把号吹成一个调 -- 想(响)到一块来了
旱魅拜夜叉 -- 尽(精)见鬼
园外竹笋 -- 外甥(生)
男人不打老婆 -- 好福气(夫妻)
秀才做诗 -- 有两手(首)
秃子脱帽子 -- 头名(明)
何家姑娘给郑家 -- 正合适(郑何氏)
肚子里撑船 -- 内行(航)
龟盖量米 -- 什么声(升)
饭锅里冒烟 -- 迷(米)糊了
床底下点蚊香 -- 没下文(蚊)
冻豆腐 -- 难办(拌)
冷锅炒热豆子 -- 越吵(炒)越冷淡
灶神上贴门神 -- 话(画)中有话(画)
沙石打青石 -- 实(石)打实(石)
沙滩上行船 -- 搁(起)浅了
没角的牛 -- 假骂(马)
没有赶庙会 -- 莫急(挤)
没有底的棺材 -- 不成(盛)人
没钱买海螺 -- 省些(吸)
怀儿婆过独木桥 -- 铤(挺)而(儿)走险
怀里揣马勺 -- 诚(盛)心
怀里揣棉花 -- 软(暖)心
怀里揣蓖子 -- 舒(梳)心
穷人买米 -- 一声(升)头
穷木匠开张 -- 只有一句(锯)
补锅匠栽筋斗 -- 倒贴(铁)
张天师下海 -- 莫(摸)怪
张天师跪在泥水里 -- 求情(晴)
张果老的驴 -- 不见奇(骑)
公鸡戴帽子 -- 官(冠)上加官(冠)
鸡脑袋上磕烟灰 -- 几(鸡)头受气
鸡啄蚂蚁 -- 正合适(食)
纳鞋底不用锥子 -- 真(针)好
纸做的栏杆 -- 不能依(倚)靠
纸糊的凳子 -- 不能做(坐)
纸糊的炉子 -- 过(锅)来就不行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驴皮贴墙上 -- 不象话(画)
拐子进医院 -- 自觉(治脚)
青蛙跳在大鼓上 -- 懂懂(咚咚)
拄拐杖下煤窑 -- 步步倒霉(煤)
拉胡子过大街 -- 谦虚(牵须)
画上的马 -- 不奇(骑)
枣核截板 -- 没几句(锯)
卖布不带尺 -- 存心不良(量)
卖虾米不拿秤 -- 抓瞎(虾)
萤火虫的屁股 -- 没大量(亮)
和尚打伞 -- 无法(发)无天
和尚分家 -- 多事(寺)
和尚坐岩洞 -- 没事(寺)
和尚拖木头 -- 出了事(寺)
和尚的房子 -- 妙(庙)
和尚的脑壳 -- 没法(发)
斧子破毛竹 -- 着急(斫节)
鱼池里下网 -- 多余(鱼)
狐狸吵架 -- 一派胡(狐)言
狐狸骑老虎 -- 狐假(驾)虎威
狗长犄角 -- 洋(羊)气
狗吃豆腐脑 -- 闲(衔)不着
狗吃青草 -- 装样(羊)
狗吃黄瓜 -- 错了时(食)
盲人做油条 -- 瞎咋乎(炸糊)
盲人戴眼镜 -- 聪(充)明
放牛的吃螃蟹 -- 不待言(带盐)
炒咸菜放盐 -- 太闲(咸)了
炕上安锅 -- 改造(灶)
河边洗黄莲 -- 何(河)苦
河里长菜 -- 不焦(浇)
油浇蜡烛 -- 一条心(芯)
泥水匠整耗子 -- 敷衍(眼)了事
泥水匠无灰 -- 专(砖)等着
泥水匠招手 -- 要你(泥)
泥水匠的瓦刀 -- 光图(涂)表面
泥菩萨身上长草 -- 慌(荒)了神
泥鳅打鼓 -- 乱谈(弹)
怯木匠 -- 就是一句(锯)
空中挂灯笼 -- 玄(悬)了
空梭子补网 -- 没法治(织)
空棺材出丧 -- 目(木)中无人
空蒸笼上锅台 -- 争(蒸)气
肩膀上放烘笼 -- 恼(脑)火
线板上的针 -- 憋(别)着
春天的果园 -- 有道理(桃李)
春秋望田头 -- 专门找差(岔)儿
玻璃菩萨 -- 明白人(神)
赵匡胤卖包子 -- 御驾亲征(蒸)
赵匡胤流鼻血 -- 正(朕)在红
挖了眼的判官 -- 瞎管(鬼)
城隍庙的鼓 -- 鬼瞧(敲)
城隍老爷的马 -- 不见奇(骑)
城隍老爷的胡豆 -- 鬼吵(炒)
城隍老爷戴孝 -- 白跑(袍)
药店里的甘草 -- 少不了的一位(味)
药铺里开抽屉 -- 找玩(丸)
茶食店里失火 -- 果然(燃)
茶馆里招手 -- 胡(壶)来
草把作灯 -- 粗心(芯)
塘里翻泡 -- 发笑(酵)
草帽子当锣 -- 想(响)不起来
草滩失火 -- 留情(青)
荞麦皮打浆糊 -- 两不沾(粘)
荆条棵上挂鞋底 -- 扯(刺)皮
带马桶坐大堂 -- 赃(脏)官
树小荫凉少 -- 照应(罩影)不到
树倒了 -- 没影(荫)
咸肉汤下面 -- 不用言(盐)
咸盐吃多了 -- 尽管闲(咸)事
咸菜烧豆腐 -- 有言(盐)在先
咸菜煮豆腐 -- 不必多言(盐)
咸菜蘸大酱 -- 太严(盐)重了
歪头和尚拜忏 -- 不对劲(颈)
面条点灯 -- 犯(饭)不着
放牛的吃螃蟹 -- 不待言(带盐)
空棺材出丧 -- 目(木)中无人
空蒸笼上锅台 -- 争(蒸)气
肩膀上放烘笼 -- 恼(脑)火
线板上的针 -- 憋(别)着
春天的果园 -- 有道理(桃李)
春秋望田头 -- 专门找差(岔)儿
玻璃菩萨 -- 明白人(神)
赵匡胤卖包子 -- 御驾亲征(蒸)
赵匡胤流鼻血 -- 正(朕)在红
挖了眼的判官 -- 瞎管(鬼)
城隍庙的鼓 -- 鬼瞧(敲)
城隍老爷的马 -- 不见奇(骑)
城隍老爷的胡豆 -- 鬼吵(炒)
城隍老爷戴孝 -- 白跑(袍)
药店里的甘草 -- 少不了的一位(味)
药铺里开抽屉 -- 找玩(丸)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空中布袋------------装疯。(装风)。
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
老太婆上鸡窝--------笨蛋。(奔蛋)。
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留绳)。
哥哥不在家----------少来。(嫂来)。
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矮子过渡------------安心。(淹心)。
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公共厕所仍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反穿皮袄------------装佯。(装羊)。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
孕妇走独木桥--------铤而走险。(挺而走险)。
外婆了儿子--------无救。(无舅)。
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秀才的毛巾----------包输。(包书)。
乌龟爬门槛----------但看此一番。(但看此一翻)。
针尖尚挑毛巾--------不足为奇。(不足为旗)。
钝刀破竹------------想不开。(响不开)。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子。(好大的掸子)。
磕瓜子磕出臭虫------什麼人都有。(什麼仁都有)。
灯草拐杖------------做不了主。(做不了拄)。
盐店里谈天----------闲得没事做。(咸得没事做)。
张天师过海不用船----自有法度。(自有法渡)。
隔窗吹喇叭----------名声在外。(鸣声在外)。
龙王爷搬家----------厉害。(离海)。
老九的兄弟----------老实。(老十)。
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
王八中解元----------规矩。(龟举)。
六月裏戴手套--------保守。(保手)。
生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
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和尚的房子----------庙。(妙)。
河边洗黄莲----------何苦。(河苦)。
盲人戴眼镜----------假聪明。(假充明)。
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猴子学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精装茅台------------好久。(好酒)。
蜘蛛拉网------------自私。(自丝)。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万岁爷流鼻血--------正红。(朕红)。
打破沙锅------------问到底。(纹到底)。
西瓜地裏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碗底的豆子----------历历在目。(粒粒在目)。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只有一锯)。
砖窑裏失火----------谣言。(窑烟)。
灯盏无油------------枉费心。(枉费芯)。
钟馗嫁妹------------鬼混。(鬼婚)。
粪船过江------------装。(装屎)。
黏窝窝掺黄莲--------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药铺裏开抽屉--------找玩。(找丸)。
癞虾蟆跳水井--------不懂。(噗咚)。
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吃饺子不吃馅--------调皮。(挑皮)。
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耕地裏甩鞭子--------吹牛。(催牛)。
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小人之背)。
航空兵翻觔斗--------颠倒是非。(颠倒试飞)。
耗子掉到水缸裏------时髦。(湿毛)。
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
货轮出了海----------外行。(外航)。
火烧旗杆------------长叹。(长炭)。
黄鼠狼钻鸡笼--------投机。(偷鸡)。
酱缸裏泡石头--------一言难尽。(一盐难进)。
井裏放爆竹----------有原因。(有圆音)。
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
屁股吃人参----------候补。(后补)。
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皮太后)。
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老石人)。
牵著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
墙上栽菜------------无缘。(无园)。
扇著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
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守著厕所睡觉--------离不远。(离屎不远)。
瞎子进烟馆--摩登。(摸灯)。
空中布袋--装疯。(装风)。
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
老太婆上鸡窝--笨蛋。(奔蛋)。
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留绳)。
哥哥不在家--少来。(嫂来)。
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牵著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
墙上栽菜--无缘。(无园)。
扇著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
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唐僧的书--本正经。(一本真经)。
小碗儿吃饭--靠天。(靠添)。
肉锅丢进河--昏昏沉沉。(荤荤沉沉)。
王八肚裏插鸡毛--归心似箭。(龟心似箭)。
寺后有个洞--妙透了。(庙透了)。
寿星齐仙鹤--没路了。(没鹿了)。
十八个钱放两下--久闻久闻。(九文九文)。
染房的姑娘不穿白鞋--自然。(自染)。
屁股后边扎小辫--违法乱纪。(尾发乱系)。
炉子翻身--倒楣。(倒煤)。
饭锅冒烟--迷糊了。(米糊了)。
妈妈的众姐姐 -- 多疑(姨)
戏台上的垛口 -- 不成(布城)
戏台上的鞭子 -- 加码(假马)
观音堂里着火 -- 妙哉(庙灾)
孙猴子坐金銮殿 -- 不象仁(人)君
寿星打靶 -- 老腔(枪)
寿星弹琵琶 -- 老生常谈(弹)
麦柴秆吹火 -- 小气(器)
弄堂里跑马 -- 题(蹄)难出
扯胡子过河 -- 谦虚(牵须)过度(渡)
扯铃扯到半空中 -- 空想(响)
抓蜂吃蜜 -- 恬(甜)不知耻(刺)
护国寺买骆驼 -- 没那个事(市)
花椒掉进大米里 -- 麻烦(饭)了
苍蝇飞进牛眼里 -- 找累(泪)吃
豆渣贴门神 -- 不沾(粘)
豆箕柴着火 -- 着急(箕)
豆腐干煮肉 -- 有份数(荤素)
豆腐乳做菜 -- 哪还用言(盐)
两口子锄地 -- 不顾(雇)人
两百钱的花生 -- 有得驳(剥)
两手捧寿桃 -- 有理(礼)
两把号吹成一个调 -- 想(响)到一块来了
旱魅拜夜叉 -- 尽(精)见鬼
园外竹笋 -- 外甥(生)
男人不打老婆 -- 好福气(夫妻)
秀才做诗 -- 有两手(首)
秃子脱帽子 -- 头名(明)
何家姑娘给郑家 -- 正合适(郑何氏)
肚子里撑船 -- 内行(航)
龟盖量米 -- 什么声(升)
饭锅里冒烟 -- 迷(米)糊了
床底下点蚊香 -- 没下文(蚊)
冻豆腐 -- 难办(拌)
冷锅炒热豆子 -- 越吵(炒)越冷淡
灶神上贴门神 -- 话(画)中有话(画)
沙石打青石 -- 实(石)打实(石)
沙滩上行船 -- 搁(起)浅了
没角的牛 -- 假骂(马)
没有赶庙会 -- 莫急(挤)
没有底的棺材 -- 不成(盛)人
没钱买海螺 -- 省些(吸)
怀儿婆过独木桥 -- 铤(挺)而(儿)走险
怀里揣马勺 -- 诚(盛)心
怀里揣棉花 -- 软(暖)心
怀里揣蓖子 -- 舒(梳)心
穷人买米 -- 一声(升)头
穷木匠开张 -- 只有一句(锯)
补锅匠栽筋斗 -- 倒贴(铁)
张天师下海 -- 莫(摸)怪
张天师跪在泥水里 -- 求情(晴)
张果老的驴 -- 不见奇(骑)
公鸡戴帽子 -- 官(冠)上加官(冠)
鸡脑袋上磕烟灰 -- 几(鸡)头受气
鸡啄蚂蚁 -- 正合适(食)
纳鞋底不用锥子 -- 真(针)好
纸做的栏杆 -- 不能依(倚)靠
纸糊的凳子 -- 不能做(坐)
纸糊的炉子 -- 过(锅)来就不行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驴皮贴墙上 -- 不象话(画)
拐子进医院 -- 自觉(治脚)
青蛙跳在大鼓上 -- 懂懂(咚咚)
拄拐杖下煤窑 -- 步步倒霉(煤)
拉胡子过大街 -- 谦虚(牵须)
画上的马 -- 不奇(骑)
枣核截板 -- 没几句(锯)
卖布不带尺 -- 存心不良(量)
卖虾米不拿秤 -- 抓瞎(虾)
营火虫的屁股 -- 没大量(亮)
和尚打伞 -- 无法(发)无天
和尚分家 -- 多事(寺)
和尚坐岩洞 -- 没事(寺)
和尚拖木头 -- 出了事(寺)
和尚的房子 -- 妙(庙)
和尚的脑壳 -- 没法(发)
斧子破毛竹 -- 着急(斫节)
鱼池里下网 -- 多余(鱼)
狐狸吵架 -- 一派胡(狐)言
狐狸骑老虎 -- 狐假(驾)虎威
狗长犄角 -- 洋(羊)气
狗吃豆腐脑 -- 闲(衔)不着
狗吃青草 -- 装样(羊)
狗吃黄瓜 -- 错了时(食)
盲人做油条 -- 瞎咋乎(炸糊)
盲人戴眼镜 -- 聪(充)明
放牛的吃螃蟹 -- 不待言(带盐)
炒咸菜放盐 -- 太闲(咸)了
炕上安锅 -- 改造(灶)
河边洗黄莲 -- 何(河)苦
河里长菜 -- 不焦(浇)
油浇蜡烛 -- 一条心(芯)
泥水匠整耗子 -- 敷衍(眼)了事
泥水匠无灰 -- 专(砖)等着
泥水匠招手 -- 要你(泥)
泥水匠的瓦刀 -- 光图(涂)表面
泥菩萨身上长草 -- 慌(荒)了神
泥鳅打鼓 -- 乱谈(弹)
怯木匠 -- 就是一句(锯)
空中挂灯笼 -- 玄(悬)了
空梭子补网 -- 没法治(织)
空棺材出丧 -- 目(木)中无人
空蒸笼上锅台 -- 争(蒸)气
肩膀上放烘笼 -- 恼(脑)火
线板上的针 -- 憋(别)着
春天的果园 -- 有道理(桃李)
春秋望田头 -- 专门找差(岔)儿
玻璃菩萨 -- 明白人(神)
赵匡胤卖包子 -- 御驾亲征(蒸)
赵匡胤流鼻血 -- 正(朕)在红
挖了眼的判官 -- 瞎管(鬼)
城隍庙的鼓 -- 鬼瞧(敲)
城隍老爷的马 -- 不见奇(骑)
城隍老爷的胡豆 -- 鬼吵(炒)
城隍老爷戴孝 -- 白跑(袍)
药店里的甘草 -- 少不了的一位(味)
药铺里开抽屉 -- 找玩(丸)
茶食店里失火 -- 果然(燃)
茶馆里招手 -- 胡(壶)来
草把作灯 -- 粗心(芯)
塘里翻泡 -- 发笑(酵)
草帽子当锣 -- 想(响)不起来
草滩失火 -- 留情(青)
荞麦皮打浆糊 -- 两不沾(粘)
荆条棵上挂鞋底 -- 扯(刺)皮
带马桶坐大堂 -- 赃(脏)官
树小荫凉少 -- 照应(罩影)不到
树倒了 -- 没影(荫)
咸肉汤下面 -- 不用言(盐)
咸盐吃多了 -- 尽管闲(咸)事
咸菜烧豆腐 -- 有言(盐)在先
咸菜煮豆腐 -- 不必多言(盐)
咸菜蘸大酱 -- 太严(盐)重了
歪头和尚拜忏 -- 不对劲(颈)
面条点灯海外来的和尚 -- 洋参(僧)
海儿接弟弟 -- 胡(湖)来
袜筒里点灯 -- 小伙(火)子
宰相肚里能撑船 -- 度(肚)量大
桑蚕不作茧 -- 常(长)悬思(丝)
理发师的剪刀 -- 检(剪)人不检(剪)己
黄莲水洗头 -- 苦恼(脑)
黄莲木做手板 -- 苦胚(拍)子
黄莲酿成酒 -- 苦打成招(糟)
黄河的水 -- 难请(清)
黄飞虎反五关 -- 稀奇(西歧)
黄鼠狼戴马铃 -- 担当(当)不起
黄鼠狼蹲在鸡窝里 -- 投机(偷鸡)
黄鳝爬犁头 -- 狡猾(绞铧)
菠菜煮豆腐 -- 清清(青青)白白
梳头姑娘吃火腿 -- 游(油)手好闲(咸)
聋子玩鸟 -- 没听提(啼)
聋子放炮仗 -- 没影(音)响
掉下井的秤砣 -- 扶(浮)不起来
做梦变蝴蝶 -- 想入非非(飞飞)
做贼的偷锣 -- 不敢当(当)
犁地的甩鞭 -- 吹(催)牛
偷食的猫儿 -- 不甘(改)心
船上人上岸 -- 不(步)行
船头上跑马 -- 走投(头)无路
船板做棺材 -- 飘流了半辈子,老来才成(盛)人
脚板上拴大锣 -- 走到哪里想(响)到哪里
脚后跟朝北 -- 难(南)走
脱了旧鞋换新鞋 -- 改邪(鞋)归正
猪八戒吃磨石刀 -- 内秀(锈)
猪八戒直转弯 -- 找不到靶(耙)子
猪八戒拍照 -- 自找难堪(看)
猪八戒的脊梁 -- 无(悟)能之辈(背)
猪八戒摆手 -- 不伺候(猴)
猪八戒啃蹄爪 -- 自残(餐)骨肉
猪八戒领个牛儿子 -- 独(犊)大
猪蹄子不放盐 -- 旦角(淡脚)
猫头鹰报喜 -- 丑名(鸣)在外
麻布洗脸 -- 初(粗)会面
麻布袋草布袋 -- 一代(袋)不如一代(袋)
阎王爷拙麻绳 -- 急(结)鬼
阎王吃栗子 -- 鬼吵(炒)
鱼网打疙瘩 -- 急(结)上加急(结)
鱼场起火 -- 枉然(网燃)
深山里的坟堆 -- 久慕(墓)
深山里敲钟 -- 名(鸣)声在外
梁山上的军师 -- 无(吴)用
婆媳俩守寡 -- 没工(公)夫
粘窝窝掺黄莲 -- 年年(粘粘)苦
弹花匠进宫 -- 有功(弓)之臣
弹花匠的女儿 -- 只会谈(弹)
绿头苍蝇做月子 -- 抱屈(蛆)
裁缝的家当 -- 真正(针挣)的
裁缝的肩膀 -- 有限(线)
裁缝的针箍 -- 顶真(针)
裁缝的脑壳 -- 当真(挡针)
裁缝师傅丢了剪刀 -- 只有吃(尺)了
葫芦掉下井 -- 不成(沉)
棉花掉下水 -- 谈(弹)不成
棒打鸭子 -- 刮刮(呱呱)叫
厨师回家了 -- 不跟你吵(炒)
厨房阶砖 -- 闲事(咸湿)
喉咙里装火药 -- 一谈(痰)就崩
跌倒在粪坑边 -- 离(屎)不远
蛤蟆生气 -- 干咕嘟(鼓肚)
帽子里藏蝉 -- 头名(鸣)
锅台上的油渣 -- 练(炼)出来的
锅里的包子 -- 争(蒸)上了
锅台裂缝 -- 坏兆(灶)
锅堂里的饼 -- 老交(焦)
稀饭泡米汤 -- 亲(清)上加亲(清)
鹅蛋石下油锅 -- 扎实(炸石)
街头上贴膏药 -- 铁证(贴镇)
腊月里生孩子 -- 动(冻)手动(冻)脚
腊月的萝卜 -- 动(动)了心
鲁班的锯子 -- 不错(锉)
猴子学走路 -- 假惺惺(猩猩)
猴子舂米 -- 乱冲(舂)
窗户上洒水 -- 格式(湿)多
道上舞大钳 -- 少见(剑)
湿水炮仗 -- 硬(湿引)
强盗走了房还在 -- 不少(烧)
强盗来了开大门 -- 不多(躲)
窃贼进学堂 -- 摸到就是输(书)
隔年的核桃 -- 旧时人(仁)
隔年蚕做茧 -- 无心思(新丝)
隔墙扔盒子 -- 非(飞)礼
隔墙丢粪箕 -- 反复(覆)未定
媒人婆跟着食盒走 -- 有理(礼)
蒜苔子炒豆渣 -- 光棍落难(烂)
蒜苗做拐杖 -- 混帐(杖)
雾里看花 -- 辨(瓣)不清
碗底的豆子 -- 历历(粒粒)在目
摇船右转弯 -- 一般(板)
跳蚤钻进袜筒里 -- 角色(脚虱)
锡茶壶 -- 没词(瓷)
矮子过河 -- 安(淹)心
矮子吃粉丝 -- 好场(长)面
筷子顶豆腐 -- 树(竖)不起来
腿肚子上贴灶王爷 -- 人走家(驾)也搬
裱画店里失火 -- 自己丢出话(画)来
裱糊匠上天 -- 胡(糊)云
裱糊店里的蛀虫 -- 吃人家的话(画)
裱糊匠开糟坊 -- 酒少话(画)多
煤油炉生火 -- 心(芯)眼不少
粮仓搬家 -- 亮(晾)底
酱缸里冒泡 -- 闲(咸)气
满口金牙 -- 尽是谎(黄)话
墙上挂明弦 -- 不谈(弹)
桥的经典歇后语
常用的歇后语20个
常用的歇后语20个,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以下分享常用的歇后语20个。
常用的歇后语20个1常用的歇后语20个1
1、鱼口里的水——吞吞吐吐
2、马尾穿豆腐——别提了
3、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
4、浅滩上放木排———拖再拖
5、阴沟里的洋葱——皮焦心不
6、芭蕉插在古树上——粗枝大叶
7、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8、羊的眼睛——定了
9、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10、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11、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2、香水洗狐狸——臊气还在
13、把人赶到墙根下——走投无路
14、挨了刀的肥猪——不怕开水烫
15、拔了萝卜栽上葱——一茬比一茬辣
16、岸边的青蛙——一触即跳
17、歪嘴巴和尚吹喇叭——一股斜(邪气)
18、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19、被窝里喂虎——害人又害己
20、挨刀的鸭子——乱窜
常用的歇后语20个2
1、发出去的信——收不回了
2、蚊子叮象——碰到大头
3、送走客人才来做午饭——吝啬鬼
4、蚊虫叮牛角——无济于事
5、虫子掉在糨糊盆里——动弹不得
6、扁担没扎——两头打,两头失
7、竹刺扎着猴屁股——坐立不安
8、老鼠子唠铁钉——干恨恨
9、老鼠入牛角——罔行罔没路,已到尽头,再无出路
10、船里老鼠——堵里找食,赌里找食
11、烧饼铺里的老鼠——吃货
12、大眼贼碰上仓老鼠——大眼瞪小眼
13、狗逮老鼠——多管闲事
14、古董店里逮老鼠——无法下手,难下手
15、曹操遇关公——喜不自胜,喜不自禁,喜不自喜
16、对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17、孙悟空和二郎神交战——以变应变
18、孔明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19、刘备夫人——糜氏,没事
20、孙悟空大闹水晶宫——逼龙王献宝
常用的歇后语20个21、曹操——乱来一气
2、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3、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4、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5、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6、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7、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8、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9、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10、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11、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12、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13、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及其性格不同)
14、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15、曹操诸葛亮——心思不一样
16、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17、张飞卖刺猬——人强货扎手
18、张飞卖豆腐——货不硬人硬
19、张飞战马超——不相上下
20、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歇后语的历史由来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辞海》: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
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
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
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常用的歇后语20个3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朝着窗外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有
打破沙锅——问到底
灯盏油干——火烧芯(心)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
冬水田里种麦子——怪栽(哉)
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高打蚊子——大材小用
蛤蟆跳井——不懂(扑通)
滚油锅里撒了一把盐——炸开了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好泥巴打好灶———好心讨不到好报
猴子捞月亮——白忙一场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脚踩两只船——摇摆不定
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
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老奶奶吃稀饭——无耻(齿)下流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老太婆开了口——一望无涯(牙)
聋子的耳朵——摆设
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
鲁智深出家——一无牵挂
猫哭耗子——假慈悲
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
生姜——老的辣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四两棉花——免谈(弹)
寺里起火——妙(庙)哉(灾)
孙大圣听了紧箍咒——头疼
天文台上的望远镜——好高骛远
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透了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下雪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哑巴打官司——有口难言
一顿能吃三升米——肚量大
岳飞背刺字——精忠报国
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芝麻开花——节节高
猪八戒进了女儿国——不想走了
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坐飞机吹喇叭——唱高调
来自三国的歇后语
曹操转胎—疑心重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黄忠叫阵—不服老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张飞睡觉—不闭眼
找5个谐音歇后语和5个成语。(上面被为了卖东西而特意写错。如“其乐无穷”改成摩托车的广告“骑乐无穷”
桥是一种常见的交通建筑,桥能够沟通两地,促进交流,这也是桥的象征意义。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桥的歇后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桥的经典歇后语11、朽木架桥——一踩两断
2、田埂上搭桥——不是路
3、二人对过独木桥——行不通
4、高粱秆搭桥——难过
5、马过竹桥——难拐弯
6、短本搭桥——难到岸
7、截河的桥巴——七也后悔,不七也后悔
8、雪天过独木桥——小心过活;小心过河
9、王八撞桥桩——暗憋气
10、东河桥房子——顺顺倒
11、哮天犬过了独木桥就不会叫了——过木不汪;过目不忘
12、烂板搭桥——难过;不顶事
13、过了河就拆桥——不留后路
14、天桥上的把式——净说不练
15、独木桥相遇——进退两难
16、天桥把式——光说不练
17、独桥上遇仇人——冤家路窄;分外眼红
18、独木桥上相遇——冤家路窄;狭路相逢;进退两难;走投无路
19、辫搭子搭桥——忙得开绞
20、屎趴牛扒到桥杆上——驮的闪哩;大也的'闪哩
21、水豆腐搭桥——枉费心机;白费工夫;白费劲;枉费工
22、白娘子哭断桥——想起旧情来;记起旧情;念起旧情来;怀念旧情
23、白娘子过断桥——想起旧情来
24、白娘娘哭断桥——想起旧情
25、白马桥上钓鱼——差老大一截子
26、阿瘫跑过李家桥——吃牢
27、大姑娘上桥——头一回
28、一根竹子搭桥——难过
29、郑板桥嫁女——分文不取
30、水豆腐搭桥;井里捞月亮;鸭子抱蛋——枉费心机
31、大雪天过独木桥——心惊胆战
32、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33、水豆腐反搭桥——枉费心机
34、怀胎妇女过独木桥——铤而走险
35、香棍搭桥——难过
36、一脚踩在桥眼里——上下两难
37、市桥蜡烛——假细心(芯)
38、神仙过铁桥——包稳阵
39、孕妇走独木桥——铤而走险(挺而走险)
40、南桥司进益——好苗头
41、北桥车站的火车——一班不脱
42、九曲桥上拖竹子——转弯抹角
43、下雨天过独木桥——提心吊胆;步步小心;步步惊心
44、怀儿婆走独木桥——挺儿走险;铤而走险
45、桥桩上的螺蛳——不丢
46、卢沟桥过骆驼——早晚多
47、过桥丢棍——忘恩负义
48、小麻雀落在大桥上——鸟不大架不小
49、三十六岁领孙子过桥——有福气
50、广益桥的茶馆——龄鹤;灵活
桥的经典歇后语21.九曲桥上拖毛竹——拐弯抹角;难过
2.白素贞哭断桥——想起旧情
3.半夜过独木桥——步步小心
4.扁担插进桥眼里——担不起
5.踩着高跷过独木桥——艺高胆大
6.踩着银桥上金桥——越走越亮堂
7.船到桥头——不顺也得顺
8.刺木架桥——没人敢过
9.灯草搓绳,烂板搭桥——枉费心机
10.灯草搭浮桥——走不得
11.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拐弯抹角
12.顶大风过独木桥——担风险
13.独木桥——难过
14.独木桥上踩车——别拐弯
15.独木桥上钉木板——故意让人过不去
16.独木桥上扛木头——难回头
17.独木桥上跑马——冒险;危险
18.独木桥上散步——走险
19.独木桥上睡觉——翻不了身
20.独木桥上遇仇人——冤家路窄;分外眼红
21.端着鸡蛋过独木桥——提心吊胆
22.短板子搭桥——不顶用;不顶事
23.短木搭桥——难到岸
24.扶着桥栏杆过河——生怕掉进水里(比喻胆小怕事。)
25.扶着醉汉过破桥——上晃下摇
26.刚下桥的新媳妇——不好看也爱看
27.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28.过了银桥过金桥越走越亮堂——越走越明
29.近视眼过独木桥小心在意——只顾眼前;迈不开步子
30.九曲桥上扛竹竿难转弯——转不过弯来
关于桥的歇后语
消炎药广告词:快治人口——(脍炙人口)
热水器广告词:随心所浴——(随心所欲)
止咳药广告词——咳不容缓(刻不容缓)
摩托车广告词:骑乐无穷——(其乐无穷)
营养液广告词——口蜜腹健(口蜜腹剑)
衣衣(依依)不舍--服装广告
有口皆杯(碑)--酒类广告
一步到胃(位)--胃药广告
乐在骑(其)中--赛马/摩托车广告
百衣(依)百顺--电熨斗广告
烧(稍)胜一筹--快餐店广告
随心所浴(欲)--热水器广告
闲(贤)妻良母--洗衣机广告
咳(刻)不容缓--止咳药广告
大石(事)化小,小石(事)化了--治结石病广告
百闻不如一键(见) 不“打”不相识--打印机广告
香港有家化妆品公司的广告是:“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有家洗衣机广告是一句成语改动一字:“闲妻良母”。
音响公司:“一呼四应”、“声东击西”。
饺子铺:“无所不包”。
石灰厂:“白手起家”。
当铺:“当之无愧”。
帽子公司:“衣帽取人”。
观光理发店:“一毛不拔”。
1、箭牌口香糖 一箭如故 一箭钟情(箭牌口香糖广告语)
2、骑乐无穷(某摩托车广告语)
3、一明惊人(某眼病治疗仪广告语)
4、衣名惊人(某服装广告语)
5、无胃不至(某治胃药广告语)
6、饮以为荣(某饮品广告语)
7、天尝地酒(某酒类广告语)
8、食全食美(某酒店广告语)
9、咳不容缓(某止咳药广告语)
10、闲妻良母(某洗衣机广告语)
11、默默无蚊(某杀蚊剂广告语)
12、牙口无炎(某牙膏广告语)
13、百衣百顺(某名牌服装广告语)
14、引人入店(某高级饭店横额)
15、智者见质(古桥空调广告语)
16、触幕惊新(亚细亚电脑三维动画系统广告语)
17、百闻不如一试 喝过方知福乐好(福乐奶粉广告语)
18、大石化小 小石化了(胆舒胶囊广告语)
19、六神有主 一家无忧(六神特效花露水广告语)
20、胃病患治在四方(四方胃片广告语)
21、中国电信 千里音缘一线牵(长途电话广告语)
22、佳丽--洗尽您一路征尘(某洗衣粉广告语)
23、有痔不在年高(某治痔疮药广告语)
1.在外面望眼欲穿,到里面望眼欲“穿”——92南京穿着商品评销会广告
2.白手起家——某石灰厂广告
3.无所不包——某饺子馆广告
4.自讨苦吃——某中药铺广告
5.当之无愧——某当铺广告
6.软硬兼施,外柔内“钢 ”——河南蓝梦床垫广告
7.洁净全能,百“衣”百顺——桂林奥森万事洁洗衣粉广告
8.“咳”不容缓——某止咳药广告
9. 默默无“蚊”——某蚊香广告
10.“闲”妻良母——台湾洗衣机广告
11.“烧”胜一筹——河南讯达炉具广告
12. 得“芯”应手——INTEL奔腾处理器,给电脑八颗奔腾的“芯”——英特尔公司INTEL奔腾处理器广告
13.不“命”则已,一“名”惊人——上海易德礼命名有限公司开业广告
14.达克眼罩,一“明”惊人——达克眼罩广告
15.一鸣“警”人——南通II型手表式近电报警器广告
只是“一鸣惊人”这样一个成语就有这么多的谐音广告,可以说确实已经滥用到了令人厌烦的地步。
16. “骑”乐无穷 ——某摩托车广告
17.金狮牌自行车乐在“骑”中——常州金狮牌自行车工贸公司广告
这两例是利用“骑”和“其”同音而造成的谐音,同样也给人以一种胡乱搬用、牵强附会的感觉。
18.小不饮则乱大谋——北京新大地生命源口服液广告
19.消炎止血,镇痛脱敏,清新一天,从“齿”开始——杭州黄岑牙膏广告
20.古有精卫填海,今有宜工移山——宜春宜工装载机广告
21.投之以桃,报之以“利”——春兰空调广告
22.生活中时时嗑嗑,香山瓜子——香山瓜子广告
23.开心一嗑,傅氏瓜子——傅氏瓜子广告
24.运动,每时美克——美克运动鞋广告
25.百“文”不如一“键”——某打字机广告
26.喝酒(久)必汾(分),汾(分)酒(久)必喝——山西杏花村酒厂汾酒广告
望采纳
关于桥的歇后语,俗语,成语,诗句
1,白娘子突断桥——想起旧情来
2,白素贞哭断桥——想起旧情
3,半夜过独木桥——步步小心
4,扁担插进桥眼里——担不起
5,踩着高跷过独木桥——艺高胆大
6,踩着银桥上金桥——越走越亮堂
7,船到桥头——不顺也得顺
8,刺木架桥——没人敢过
9,灯草搓绳,烂板搭桥——枉费心机
10,灯草搭浮桥——走不得
11,顶大风过独木桥——担风险
12,独木桥——难过
13,独木桥上踩车——别拐弯
14,独木桥上钉木板——故意让人过不去
15,独木桥上扛木头——难回头
16,独木桥上跑马——冒险;危险
17,独木桥上散步——走险
18,独木桥上睡觉——翻不了身
19,独木桥上遇仇人——冤家路窄;分外眼红
20,端着鸡蛋过独木桥——提心吊胆
长桥卧波\断桥残雪\河桥风暖\灞桥烟柳\蓝桥路近\过河拆桥
鹊桥相会
你走你的阳关道,
我走我的独木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桥飞架南北,
极目楚天舒。
年轻人,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桥有地域性,多种多样性,多功能性,群众公益性.
并且有木,石,砖,竹,藤,铁,盐,冰桥之分
过河拆桥
飞龙汲水
船到桥头自然直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桥归桥,路归路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结一个仇人拆一座桥。
过河拆桥;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船到桥头自然直.
修桥补路
桥归桥,路归路
过桥抽板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
瞎子过桥---摸着走
扁担插在桥眼里---担不起
麻秆搭桥---担当不起
近视眼过独木桥---不敢抬头挺胸向前看
桥是桥,路是路---
一清二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