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用法 成语用法

刮目相待文言文的意思-刮目相待的意思古今异义是什么

tamoadmin 2024-10-23 人已围观

简介《孙权劝学》“过了很久”《木兰诗》“同相处了很多年”“十年后壮士们胜利回来”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啊!”吕蒙用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军务繁忙,能比的上我吗?我常常读书,并感到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开始学习。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

刮目相待文言文的意思-刮目相待的意思古今异义是什么

《孙权劝学》“过了很久”《木兰诗》“同相处了很多年”“十年后壮士们胜利回来”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啊!”吕蒙用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军务繁忙,能比的上我吗?我常常读书,并感到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开始学习。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吴州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版本二: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学官呢!只不过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感到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读书。 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时,跟吕蒙讨论商议事情,大吃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县的阿蒙啊!”吕蒙说:“有抱负的人离别数日后,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情况事情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版本三: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三、人教版教参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二、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练习说明

一、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几个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并且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积累。文言语气词的用法,要通过朗读来体会。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教学建议

一、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最好能当堂背熟课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体会这段话的情味。

二、教学本文,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分角色朗读,进行快速背诵竞赛,复述课文,改编原文并口头表述,等等。

三、可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作比较阅读。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有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夏县人)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二、《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有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君王,先辈的错误为借鉴,不在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诗事。

三、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摘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四、《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单复,犹奇正,古代战术之一),以卿(卿,当为“乡”。从卢弼说)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吴下阿蒙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日:‘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唯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稻》、《左传》、《国语》及三史。’……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说解:吴下,指东吴。阿蒙指吕蒙,东吴大将。他学识不足,孙权劝他和蒋钦,要多读兵书、史书。吕蒙勤奋学习,大有长益。鲁肃和他交谈,常彼吕蒙驳倒。鲁肃赞许地说:你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阿蒙了。后以“吴下阿蒙”称誉别人变化很大,长进明显;或反其意而用之,谦指自己毫无长进,也作“阿蒙吴下”。金元敏之《读裕之弟诗稿》:“吴下阿蒙非向日,新篇争遣九泉知。”清黄景仁《闻稚存丁母优》:“阿蒙吴下还依旧,他日登堂欲拜难。”

五、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六、教案

孙权劝学

学情分析

已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易文言文中关键字词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解文本内容和思想内涵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关键字词,初步学会整体鉴赏浅易文言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明白读书对成长的重大作用,获得启发。

教学重点

品味人物语言中 体验人物个性。

教学策略

学生自读、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指导。

教学流程

以“司马光砸缸”的典故进入

一、听读课文,疏通字词。

1、听读课文,作出批注,划出读不懂的词句 ,并同伴交流。

谓 博士 往事

论议 才略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拜 结友

二、理清情节,通彻文意。

1、作者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劝学 —— 就学——论议——结友而别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分角色)品读、翻译对话(同桌比较相宜),感知语言。

品人物对话(鲁惊什么?)——补充鲁吕论议(三结义典故)——对话的目的(侧面烘托学有所成)

由本溯源

3、孙权的劝

齐读 译读

怎么劝?(补充劝的内容)劝之以必要 再劝之以“所益”

善 或者 高(一个字点评他的规劝水平)

四、说点想法,感觉文本

1、了解了孙权劝吕蒙读书、鲁肃大惊的故事,我们一定从中有所启发, 请就你感想最深的一个人说说你的看法:

孙权:王者之风 , 长者之气。

鲁肃:尊重知识 , 尊重人才。

吕蒙:知识 就是力量。

2、我的看法

补充:王安石与司马光 同朝为官 共辅帝业 政见不一 但在强调读书好上却惊人相似。

看法:(字幕)

五、谈一谈作者,感悟主旨

1、作者撰写此文想表达什么意思?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宋神宗语,因此命名《资治通鉴》

“读书治国平天下”(补充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2、 背, 别。

六: 《孙权劝学》读后感 文 / 张家淇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讲的是吴王孙权劝其大将吕蒙学习的故事,读了这篇文章,我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

首先我认识到人不学习是不行的。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一个从小被狼养大的孩子,自然没有学习的机会,甚至连一点人类的基本技能都没有学会,她17岁时的智商才是我们正常人3岁的智商。我又想起小鹰学飞的故事,当小鹰羽翼丰满的时候,老鹰就会叼上小鹰狠心地从悬崖上摔下去,因为老鹰知道,搏击万里长空,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学飞开始。当前,我们面临的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淘汰旧的羽毛,而代之以新的羽毛,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不被淘汰,也才能为社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我认识到只要肯学,就能挤出时间,就会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当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说自己军务繁忙,没有时间学习。吕蒙作为吴国的大将军,忙是肯定的。可贵的是他最终听从了孙权的劝说,开始挤时间学习,并大有收获。不久后,鲁肃经过浔阳,与他相聚,听了吕蒙的谈吐,大为惊讶,认为吕蒙已经不是昔日的吕蒙了,真是士别三日,令人刮目相看。我想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诗句,我明白了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我又想到了一个故事: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山路上,突然,有个陌生的声音对他说:“捡几块石头吧,明天,你会既高兴又懊悔。”商人于是捡了几块石头,继续赶路。天亮了,他掏出石头,它们全变成了宝石!商人无比高兴,可是,过一会儿,他又很懊悔,捡得太少了。我们的学习难道不也是这样吗?今天学的东西,看起来是那样的平平淡淡,甚至枯燥无味,但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他们是那样的弥足珍贵。我感到学习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是一个化平淡为神奇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积累财富和过程。

求叔向贺贫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如今执掌大权,管理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太多为借口推辞。孙权说:“我哪里是要你成为研究经书,传授经学的学官呀!只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你说你事务多,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一样?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读书对我)十分有效益。”吕蒙这才开始从事学习。

(后来)等到鲁肃来浔阳,跟吕蒙谈论商议(时),(鲁肃)大吃一惊说:“(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现指学识尚浅的人)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才华的人)读书人离别了几天,就应该重新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就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并与吕蒙)结为朋友。(随后告别)

词语解释:

1,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资治通鉴》是司马光(1019~1086)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通体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权:指孙权,字仲谋。

3,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4,当涂掌事:当涂,当道。涂,通“途”。掌事,掌管政事。

5,辞:推辞。

6,务:事务。

7,孤:古时诸侯王的自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春秋》《礼》等书。

9,博士:古代学官。

10,邪(Yé):通“耶”,语气词。

11,涉猎:泛览,浏览群书。

12,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3,乃:于是,就。

14,及:到了…的时候。

15,过:到。

16,寻阳:县名。

17,才略:才学和谋略。

18,非复:不再是。

19,更:重新。

20,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21,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见事:了解事物。

23,但:只,仅。

24,孰若:哪个像。

25,谓:对……说。

26,就:从事。

27,遂:于是,就

28,士别三日:读书人离别几日。

29,何:为什么。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有哪些?

通假字:

“句”字。通“勾”字,如勾践(越王勾践,人名)、勾无(地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词义解释:

叔向:羊舌肸(xī),晋国大夫。

韩宣子:韩起,晋国的卿,“宣子”是 他的谥号。

从二三子:从,跟随,与人交往。二三子,几个人,指卿大夫之类。

栾武子无一卒之田:栾武子,即栾书,晋国的上卿。上卿所享受的待遇应该是一旅 (五百人)之田(即五百顷),而一卒(一百人)之田(即一百顷)只是上大夫的待 遇。

一词多义:

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词:

辞:古义:推脱.(蒙辞以军中多务)今义:美好的词语.  

治:古义:研究(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义:治理 

及:古义: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今义:)以及.  

过:古义:到.(及鲁肃过寻阳)今义:经过.  

更:古义:重新.(即更刮目相待)今义:更加.  

但:古义:只.(但当涉猎)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义:学位名称. 

往事:古义:历史(见往事耳)今义:过去的事 

词类活用: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白话译文:楚国(将会)兴盛,陈胜(将会)为王。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白话译文: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白话译文:天下的老百姓在秦朝的暴政下统治下已经受了太多的苦,已经太久了。

指:指指点点

白话译文:大家都指着看着陈胜。

特殊句式:

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孤岂欲卿之经为博士!  卿言多务,孰若孤?

注释:

(1)选自《国语》。《国语》相传是春秋时左丘明作,二十一卷,主要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鲁国等国贵族的言论。叔向,春秋晋国大夫羊舌肸(xī),字叔向。

(2)韩宣子:名起,是晋国的卿。卿的爵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

扩展资料:

《国语》全书二十一卷,《周语》三卷,记载了西周穆王、厉王直至东周襄王、景王、敬王时有关“邦国成败”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变化的过程。

《鲁语》二卷,则着重记载鲁国上层社会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时期这个礼义之邦的社会面貌。《齐语》一卷,主要记载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采取的内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导思想。

《晋语》九卷,篇幅占全书三分之一强,它比较完整地记载了从武公替晋为诸侯,献公之子的君权之争,文公称霸,一直到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灭智氏的政治历史,从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453年,时间长,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国语》称为“晋史”。

《郑语》一卷记周太史伯论西周末年天下兴衰继替的大局势。《楚语》二卷,主要记灵王、昭王时的历史事件。《吴语》一卷、《越语》二卷记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史实。

国语(中国古代经典著作)_百度百科

孙权劝学知识点归纳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1、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2、词义缩小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3、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4、感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

如"谢"古义:告诫(也有谢罪的解释)。

6、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7、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8、古褒今贬

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是褒义词,如《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如杨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如:"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品德低,含贬。例:《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9、古贬今褒

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

如,"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属于贬义,如《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后,锻炼之吏持心近薄。"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

7年级下册语文古今异义归纳

《孙权劝学》讲述了吴国大将吕蒙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在被孙权 教育 一番后开始学习,不再是吴下阿蒙的 故事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孙权劝学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孙权劝学知识点

一、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卿今当涂掌事(通“途”,道路)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

但当涉猎(但,只。涉猎,粗略的阅读)

刮目相待(擦)

肃遂拜蒙母(于是,就)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称,可译为“我”。治,研究)

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就,靠近)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过,到)

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乎,啊,表示感叹语气)

②一词多义

当:1.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 )

2.但当涉猎(应当)

见:1.见往事耳(动词,知道)

2.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识别)

若:1.孰若孤(动词,比得上)

2.仿佛若有光(介词,好像)

之: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助词,取消 句子 的独立性,不译)

2.于厅室之东北角(助词,的)

乃:1.乃不知有汉(竟)

2.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为: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动词,做)

2.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③古今异义

但当涉猎(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今义:经过。)

三、句式积累

1.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中,“拜”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肃遂拜于蒙母”。

2.倒装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何见事”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

“蒙辞以军中多务”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四、常识积累

⑴作者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制的借鉴。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⑵文学常识

《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编年体通史。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五、翻译下列各句 答案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

5、蒙辞以军中多务 5、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

六、写出自本课的 成语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

开卷有益

四、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孙权用什么 方法 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孙权劝学 读后感

我们学习了《孙权劝学》这一课后,对我启发很大。这篇 文章 告诉我们,要用现身的说法,来劝他人,就会有意外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学习和道德修养。并应敬才爱才,善于发现人才、知错就改。

首先我认识到人不学习是不行的。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一个从小被狼养大的孩子,自然没有学习的机会,甚至连一点人类的基本技能都没有学会,她17岁时的智商才是我们正常人3岁的智商。我又想起小鹰学飞的故事,当小鹰羽翼丰满的时候,老鹰就会叼上小鹰狠心地从悬崖上摔下去,因为老鹰知道,搏击万里长空,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学飞开始。当前,我们面临的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淘汰旧的羽毛,而代之以新的羽毛,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不被淘汰,也才能为社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我认识到只要肯学,就能挤出时间,就会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当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说自己军务繁忙,没有时间学习。吕蒙作为吴国的大将军,忙是肯定的。可贵的是他最终听从了孙权的劝说,开始挤时间学习,并大有收获。不久后,鲁肃经过浔阳,与他相聚,听了吕蒙的谈吐,大为惊讶,认为吕蒙已经不是昔日的吕蒙了,真是士别三日,令人刮目相看。我想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诗句,我明白了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我又想到了一个故事: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山路上,突然,有个陌生的声音对他说:“捡几块石头吧,明天,你会既高兴又懊悔。”商人于是捡了几块石头,继续赶路。天亮了,他掏出石头,它们全变成了宝石!商人无比高兴,可是,过一会儿,他又很懊悔,捡得太少了。

我们的学习难道不也是这样吗?今天学的东西,看起来是那样的平平淡淡,甚至枯燥无味,但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他们是那样的弥足珍贵。我感到学习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是一个化平淡为神奇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积累财富和过程。

一则《孙权劝学》的故事,读来给人教益。三国时东吴名将吕蒙,原是个“老粗”。孙权教他读书,努力提高自己。吕蒙开始则以军务繁忙为由,不想读。孙权说:“如果说忙,难道你比我还忙?我小时候虽读过《诗经》、《书经》、《礼记》等书,现在主持国家政务,还读了多种史书和诸家兵书,觉得大有裨益。”后来,吕蒙听从了孙权的话,发愤学习,终于卓有成就。在这则故事中,吕蒙在不惑之年发愤学习的刻苦精神固然可赞,但孙权教人先教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出样子更是可敬。你看孙权,身为一国之君,小时候又有基础,大可借口国事繁忙不学。但孙权在繁忙中抓紧学习,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这样的教育者,方能使部下信服,说话才有人听。反过来,孙权自己不读书,而去叫吕蒙读书,吕蒙自然不会去听他的。

推及家教,道理是一样的。有道是“子不教,父之过”。这一古训的意思之一就是:子女是被教育者。于是,千百年来形成了这样一种事实:父母是教育者,不管这个父母自己做得如何?自己的行为又如何?!这其实是一种误区,自己做不到、做不好的父母,其实是没有资格来教育子女的,正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作为父母,确实负有教育、教导子女的责任。然而,这不等于说作为父母就是天生的教育者,就可以逍遥于“教”之外,就可以言行不一,就可以不以身作则。尽管子女与父母有一层特殊的关系,但这层特殊的关系是不能替代一切的。许多事例证明,一些家庭父母在教育子女上的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其中一条原因就是父母的口是心非,言行不一。一些父母自己做得很差,很不道德,甚至违法乱纪,却教育子女要如何如何,焉有不引起子女反感甚至跟你“开顶风船”的?那么,如何使家教收到好的效果。关键还在于父母的以身作则。教子,先教己,这虽是“老生常谈”,但却每每被我们的家长所忽视。我想,如何我们的父母能像孙权那样以身作则,那么,教育子女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孙权劝学的中心思想

此文记叙了抄三国时期吕蒙袭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孙权劝学 教案

不知道是哪个版本。你看看这个行不?

七年级下册古文积累 ?

伤仲永 ?

一、通假字 ?扳. :同“攀”,译为“牵,引”。

二、一词多义?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自 ?并自为其名:自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闻 ?余闻之也久:听说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

为 (动词读第二声;介词读第四声)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作为 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 ?

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以?为?,把?作为 或以钱币乞之:用?

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这 稍稍宾客其父:他的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他的诗 ?

三、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此。今:作判断词。)?

稍稍.. 宾客其父 (古:渐渐、慢慢地。今义:稍微。)?

复. 到舅家 (古:再,又。今:重复、往复)?

泯然众人..矣 (古:普通人。今:大家、许多人。)?

或. 以钱币乞之(古:有的 ?今:或许)?

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古:文采和道理 ?今: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四、词类活用?

伤. 仲永(形容词作动词,哀伤,感伤)?

日. 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经常性:每天,天天。)?

泯然众人..矣 (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

父异.焉 (形容词意动: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

邑人奇.之 (形容词意动:以?为奇,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稍稍宾客..其父 (名词意动: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 ?

父利.其然 (形容词意动:认为这种情况是有利可图的。)?

五、重点句式——省略句?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省略主语:仲永。) 完整表达:(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令作诗”省略主语“余”、宾语“其”,即“余令其作诗”。“不能”前省略主语“诗”,即“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完整表达:(余)令(其)作诗,(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

3.受之天(“之”后省略“于”) ? 完整表达:受之于天。?

木兰诗?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二、一词多义 市 ?东市买骏马:集市 ?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买

愿 ?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三、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古义:父亲 ?今:爷爷)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 ?今:行走) ?

但.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副词 ?今:作转折连词)

出郭. 相扶将(古义:外城 ?今:仅用作姓氏)?

四、词语活用?

策勋十二转(“策”名词作动词,登记) ?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动词作名词,战马) ?

五、重点句子 ?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六、成语 ?

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孙权劝学 ?

一、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啊”。 ?卿今当涂.掌事:通“途”,道路?

二、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当涂掌事:掌管 ?但当涉猎:应当?

见 ?见往事耳:知道、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识别

三、古今异义?

但. 当涉猎(古:只 ?今:转折连词。)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研究 ?今:治理。)?

见往事..耳(古:历史 ?今:过去的事情。)?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专指负责经学的学官 ?今:一种学位名; )

四、重点句式

1.省略句 ? 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肃遂拜于蒙母”。?

2.倒装句 ? 蒙辞以军中多务: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

3语气词的运用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反问语气,“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限止语气,“罢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感叹语气,“呢”?

五、成语?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学识尚浅的人。?

刮目相待(刮目相看):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口技?

一、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二、一词多义 ?

乳 ?妇抚儿乳:动词,喂奶 儿含乳啼:名词,乳头?

指 ?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绝 ?以为妙绝:副词,极 群响毕绝:动词,消失?

妙 ?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 ?

作 ?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 ?百千齐作:动词,开始,文中是指发出声音?

坐 ?满坐寂然:名词,通“座” ?众宾团坐:动词,坐 ?

三、古今异义 ?

会.宾客大宴(古:适逢,正赶上。今:懂;会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稍稍;隐约。今:小,细微。)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其中夹杂。今:里面。) ?

两股.战战(古:大腿。今:量词。) ?

几欲先走.(古:跑。今:行走)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只。今:表示转折的连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听。今:用鼻子嗅。) ?

虽. 人有百手(古:即使,表示假设的连词。今:虽然,表示转折的连词。) ?

宾客意少.舒(古:稍微。今:数量少。) ?

不能名.其一处也(古:动词,说出 ? 今:名字)?

四、词类活用 ?

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

妇抚儿乳.:名词做动词,喂奶?

妇手. 拍儿声:名词作动词,用手?

五、句式积累 ?

省略句 ? “抢夺声,泼水声”中省略了“抢夺”的宾语“财物”,可补充为“抢夺财物声,泼水声。”

倒装句 ? “会宾客大宴”中的“宾客大宴”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会大宴宾客”。

短文两篇 ?

一、一词多义?

绝 ?地维绝:断 ?以为妙绝:副词,极 群响毕绝:动词,消失?

二、古今异义 ?

夸父与日逐走.(古:跑 今:走路。) ?

河、渭不足.(古:黄河 今:泛指一般河流。) ?

三、词类活用?

“北饮大泽”中“北”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去北方”的意思。?

“道渴而”中“道”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的意思。 ?

四、句式积累——省略句 ?

“未至,道渴而”中“未至”前省略了主语“夸父”,可补充为“夸父未至,道渴而。” ?

2.“问其故”中省略了“问”的主语“孔子”,可补充为“孔子问其故”。?

3.“北饮大泽”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北饮于大泽”。 ?

4.“未至,道渴而”中省略了“未至”的宾语“大泽”, 可补充为“未至大泽,道渴而”。

狼 ?

一、 通假字?

止. 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

二、一词多义?

意 ?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

止 ?止有剩骨:只,仅 一狼得骨止:停止?

敌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人,对方?

前 ?狼不敢前:上前/向前,动词 其一犬坐于前:前面,名词?

之 ?久之:补充音节,无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 ? 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译 ?

其 ?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 ?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代词,指屠户 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 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

以 ?投以骨:介词,把 以刀劈狼首:介词,用 ?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来 ? 盖以诱敌:连词,用来 ?

三、古今异义?

止增笑耳.(古: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 今:耳朵。)?

屠自后断其股.(古:大腿 今:屁股。) ?

四、词类活用?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用作状语,像)?

狼不敢前(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作动词,攻击,胁迫) 动词作使动动词: ?

又数刀毙之(毙:是不及物动词,这里作使动动词,即“动词使动用法”,“毙之”即“使之毙”)?

六、句式积累?

省略句 ?1) “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 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 2) “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 3) “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 4) “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 为“一狼洞于其中”。 ?5) “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 “屠乃奔倚于其下”。 ? 6) “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2.倒装句 ?“投以骨”中“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

孙权劝学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如何活用?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孙权劝学 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孙权劝学 教案 篇1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课文学习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4、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5、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6、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7、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3、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生: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幻灯演示)

 六、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七、课堂小结

 八、背诵课文。

孙权劝学 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训练文言文朗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2、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品析能力;

 3、结合自身实际,学习从人物身上折射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停顿准确无误;查阅资料,了解《资治通鉴》和文中的主要人物的基本情况。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

 1、文学常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主要人物: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吕蒙和鲁肃是吴国的将领,鲁肃比吕蒙年长且地位高。

 教师展示课件资料,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而有韵味;

 2、学生听读,标划生字注音和节奏;

 3、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三、理解课文

 1、学生对照课释自主翻译课文,并标划出疑难字词;

 2、小组合作探究,初步解决疑难,做好记录;

 初:当初。 今:现在。

 岂欲:难道想。 但:只是。

 孰若:谁比得上。 即:就。

 遂:于是。

 3、教师提示重点词语:

 当涂:当道。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在指学位的最高一级。

 见往事:了解历史。其中“往事”的今意是过去的事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4、全班集体解决疑难,通译课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的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5、整理古文翻译本。

 四、品析语气

 教师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二,学生诵读课文,品读古文的语气特点。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五、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不同变化,你得到哪些启示?

 2、你知道文中有哪些成语吗?

 学生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1、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为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从而说明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大意正确即可)

 2、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六、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

 2、完成《语文同步学习与探究》。

孙权劝学 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习

 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2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3通过人物的对话,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看导语、注释1(作者、作品简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

 卿邪孰遂

 2、朗读课文

 三、看书释,了解全文大意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字多义

 四、阅读课文概括情节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五、课文在材料的安排、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六、分析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2、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七、找出文中成语并解释

 1、吴下阿蒙

 2、刮目相看

孙权劝学 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型、课时:新课 1课时

  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和投影片

  教学设想: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对着无标点符号之课文大声、流利学生读课文?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每组确定一中心发言人,展开比赛,看谁翻译的最准确。

 2、抢答题,词语解释选择正确的一项。

 3、提示古今异义现象。

 4、揣测人物语气。

 五、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本环节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

 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七、小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八、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学习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现身说法 学习的可能性

 鲁肃言行 结友而别侧面烘托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孙权劝学 教案 篇5

  课题名称 :《孙权劝学》

 课型: 讲读

  课时安排 : 1课时

 内容分析: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

 学情分析: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能力目标

 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

 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应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并认真的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

 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导入新课

 听讲

 二、简介作者生平、创作以及《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组织学生进行材料交流并出示板书

 将课后查阅的资料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范读课文并对学生进行“如何概括段意”的学法指导

 概括段落大意

 三、准确翻译课文,并识记重点词语

 1、 师生互动进行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学生设疑,教师答疑;

 2、 教师出示板书,检验讨论结果,并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组织、参与学生讨论,并进行适时指导

 分组讨论:

 1、 设疑;

 2、 翻译文章

 四、揣摩品味课文

 1、 认真朗读课文,试回答如下问题:

 1)孙权劝学的过程与结果分别如何?你查到了那些资料可以说明吕蒙学有所成?

 (过程:指出“学”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指出“学”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三国演义》第76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等)

 2、 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完成板书)

 3、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何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问题,听讲,记笔记

 五、表演课文

 1、 按原文内容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

 2、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使用现代汉语进行表演;

 3、 将表演的背景设置为现代社会,可进行合理的想象,中心议题应该展示《孙权劝学》一文的现代意义。

 提出表演的要求与规则,并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剧的表演

 表演课文,评价表演

 六、总结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武装自己的思想。虽然英雄已去,但他们的豪情与才智却奖被人们永世传诵。还记得《西江月》这首荡气回肠的古词吗?让我们一同来背诵一下,感受历史,激励斗志。

 总结全文,背诵《西江月》

 听讲,背诵《西江月》

 七、布置作业

 学完《孙权劝学》一文,想必你一定有所感触,试结合你对吕蒙的认识写一篇短文,题材、字数不限。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板书设计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 ↘ (听) ↓ (证) ↙

 劝

及鲁肃过寻阳 “过”的古今异义

《孙权劝学》一词多义:

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孙权劝学》古今异义

古义:推脱。(蒙辞以军中多务)

今义:美好的词语。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古义: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以及。

古义:到。(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经过。

《孙权劝学》词类活用:

见往事耳:耳,名词作语气词,罢了。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动词作名词,推辞。

原文:

作者司马光?朝代宋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

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孙权劝学》文中的古今异义词有哪些?

古义:到,今义:经过。

出处:宋代司马光《孙权劝学》

释义: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扩展资料:

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一、辞

古义:推脱。句子:蒙辞以军中多务。译文: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今义:美好的文言汉语。

拼音:cí,部首:舌、辛,笔画:13, 繁体:辞,五笔:TDUH。

释义:

1、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

2、言语文词。

3、告别。

4、不接受;请求离去。

5、解雇。

6、躲避;推托。

组词:辞典、推辞、辞世、辞职、告辞。

二、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句子:及鲁肃过寻阳。译文: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

今义:以及。

拼音:jí,部首:丿,笔画:3,繁体:及,五笔:EYI。

释义:

1、达到。

2、赶上。

3、比得上。

4、推及;顾及。

5、姓。

6、用“及”连接的成分多在意义上有主次之分,主要的成分放在“及”的前面。

组词:及格、及第、及时、普及、及笄。

三、更

古义:重新。句子:即更刮目相待。译文:就重新另眼看待了。

今义:更加。

拼音 gēng、gèng,部首:一,笔画:7,繁体:更,五笔:GJQI。

释义:

[ gēng ]

1、改变;改换。

2、经历。

3、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 gèng ]

1、副词。

2、更加;越发。

3、再。

组词:更好、更加、更迭、更改、更换。

笔顺

四、博士

古义: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 句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今义:学位名称。

博士: [ bó shì ]?

释义

1、古代负责教学的一种官名。秦汉已有,为掌议论政事及礼仪的官员,汉武帝后专掌经学传授,晋以后一般都设在太学或国子监中。

2、古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

3、学位的最高一级。

五、但

古义:只。句子:但当涉猎。译文: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拼音:dàn,部首:亻,笔画:7,繁体:但,五笔:WJGG。

释义:

1、只;仅仅。

2、但是。

3、姓。

组词:但是、不但、但愿、岂但、但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