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分享 成语分享
长安晚秋-长安晚秋译文
tamoadmin 2024-10-20 人已围观
简介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这两句是说: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的愁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诗人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形容晚秋的诗句
(1)这首诗作者选取了横越关塞的南归雁阵、紫艳半开的篱边之菊、红衣落尽的水中莲花来表现诗题中“晚秋”的特点。抒发了羁旅思归(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2)这一联景物组合有见有闻,动静结合。其中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这一联借景抒情,“残星几点”“长笛一声”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氛围,暗合诗人心绪,大雁南归之景与诗人思乡情怀相一致。(意对即可)
长安晚秋的作者赵嘏的嘏字读音是什么啊嘏
形容晚秋的诗句如下:
1、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唐·赵嘏《长安晚秋》
译文: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赏析:此诗句是整个诗作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唐·白居易《晚秋夜》
译文:塞外飞鸿感到晚秋已尽,急速的由北向南飞去;邻居的鸡啼推迟因为它知道昼短夜长。
赏析:塞外飞鸿,为了躲避寒冷的侵袭,疾速地飞过长空,由北向南,感到晚秋已尽;由于昼短夜长,邻居的鸡啼也推迟了。
这里,以塞鸿飞急对邻鸡鸣迟,以觉秋尽对知夜永,以反衬晚秋夜的寒冷,从而把诗情深化到一个更新的境界。此诗氛围清冷寂静,色彩皎洁幽丽,韵味清新隽永,通俗浅显,平易近人。
3、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宋·黄庭坚《秋思寄子由》
译文:山川田野上草木枯萎凋零,知道季节已到了晚秋。天气渐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赶制裘衣。
赏析:此诗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心境。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光阴徒催人老”之意。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和烘托的手法,借景抒情,借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与蟋蟀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来表现了诗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情。
长安晚秋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的
“嘏” ?读音:gǔ
《长安晚秋》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1、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所见,写秋风中夜间长安景象,并寄离着诗人思乡的深远情怀。?
2、这首诗前四句写诗人秋晓远望之所见与感受。颈联写景,烘托出秋日凄清的气氛。末两句写归思,通过“莼鲈之思”和“南冠楚囚”的典故,抒发自己欲归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3、这首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以秋日典型形象入诗,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秋风古道题诗瘦的出处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颔联写仰观 。
颈联写俯察。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 , 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 ;末联则抒写胸怀, 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长安晚秋拼音版
这句诗的出处是唐代诗人赵嘏的《长安晚秋》。
这句诗“秋风古道题诗瘦”描绘了一幅秋日古道上诗人独自漂泊、瘦弱凄凉的画面。“秋风”代表了季节和自然环境,给人一种萧瑟、凄凉的感觉;“古道”则象征着古老、荒凉的路途;而“题诗瘦”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疲惫,通过描绘诗人瘦弱的形象,表达了他在旅途中的艰辛和无奈。
整首诗用悲凉的意象和精炼的语言,表现了诗人漂泊之苦和孤独之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全诗是什么?
长安晚秋拼音版如下:
楼倚霜树外,(lóu yǐ shuāng shù wài)翻译: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
镜天无一毫。(jìng tiān wú yī háo)翻译:登高望远,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南山与秋色,(nán shān yǔ qiū sè)翻译: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高峻,
气势两相高。(qì shì liǎng xiāng gāo)翻译:莫不是要与秋色试比气势的大小?
赏析:
《长安秋望》是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赞美的是长安的秋色。此诗写作者登上高楼鸟瞰整个长安,眺望终南山,描写长安周边秋高气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紫艳半开篱菊静的下一句是什么
作者为楚州山阳(今江苏淮阴市)人,因赴长安赶考,未中而滞居,借都城秋晓景物,抒怀乡之思和落寞情怀。诗题一作“长安晚秋”。伤心人眼中,一切都是凄清的:时间是深秋,又是拂晓,天上还有残星数点,塞雁横空南去,猛听得笛声,原来有人楼头倚立,借笛声写意……那种怅望怀归的画面,具有强烈的立体感。 联句注意对仗,以“长笛”对“残星”,以“一声”对“几点”,有声有形,烘托了氛围;而以“人倚楼”对“雁横塞”则是意蕴深厚:雁南归了,但人却不能返乡,只能倚楼眺望,情何以堪?读者也感怀叹息,不能自已。诗句极为感人,作者也因而被人称作“赵倚楼”。 原文: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因“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被人称为“赵倚楼”,由诗句获得雅号的人还有谁?
紫艳半开篱菊静的下一句:红衣落尽渚莲愁。诗词名称:《长安晚秋》。本名:赵嘏。字号:字承佑(一作承_)。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出生时间:约806年。去世时间:约853年。主要作品:《长安秋望》《江楼有感》《江楼感旧》《忆山阳二首》《东望》等。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紫艳半开篱菊静”的详细介绍:
一、《长安晚秋》的全文点此查看《长安晚秋》的详细内容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二、赵嘏其他诗词
《齐安早秋》、《江楼有感》、《江楼感旧》、《长安晚秋/秋望/秋夕》、《东望》。相同朝代的诗歌
《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长安晚秋的详细信息
唐代诗人赵嘏有一首诗《长安晚秋》!
写的是深秋拂晓时分的长安景色和自己羁留长安思念故乡的心情。
其中第二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意思是说夜色慢慢退去的时候,夜空里还有几颗残星,一对南归的大雁从空中飞过。正满心沉浸于此景的诗人,这时听到有人在楼上吹笛的声音。想来此人也是一夜未睡,吹笛聊以抒发内心的忧愁。
这里赵嘏不仅仅写出了高楼上的笛声,还写出了那人的姿态,“人倚楼”,或者是诗人亲眼所见,或者是想象,但是它都与此情此景相贴合。
正是这个“倚楼”,一方面它更加衬托出作者难以负担的思乡之情,另一方面因为这种内涵,倚楼这个姿态愈发显得具有美感。所以当时的杜牧特别喜欢这句诗,他直接称赵嘏为“赵倚楼”。于是后人提到赵嘏的时候,也都称他为“赵倚楼”。
这种由佳句而得雅号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少见。比如:1、东晋诗人谢灵运因《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而人称“谢春草”。
2、晚唐诗人惯休因“万水千山得得来”而人称“得得和尚”。
3、宋代宋祁因《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而人称“红杏尚书”。
4、宋代张先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而人称“张三影”。
5、宋代词人贺铸因《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而被人称为“贺梅子”。
6、宋代秦观因《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而被苏轼称其为“山抹微云秦学士”。
7、宋代诗僧如璧因“间携经卷倚松立,试问客从何处来”,人称“倚松道人”。
8、元代张翥因“西风了却黄花事,不管安仁两鬓秋”,人称“张了却”。
9、清代王士祯因“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而人称“王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