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分类 成语分类
桂陵之战有什么成语典故-桂陵之战有哪些成语
tamoadmin 2024-11-02 人已围观
简介陵之战战国中期,位于中原地区的魏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对邻国用兵。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引兵攻赵,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西来,矛头直指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孙膑巧妙地在魏军南撤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设伏,大败魏军,擒庞涓(后放回),史称“桂陵之战”,孙膑的这一战法后来被概括为“围魏救赵”。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庞涓联合赵国引兵伐
陵之战
战国中期,位于中原地区的魏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对邻国用兵。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引兵攻赵,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西来,矛头直指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孙膑巧妙地在魏军南撤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设伏,大败魏军,擒庞涓(后放回),史称“桂陵之战”,孙膑的这一战法后来被概括为“围魏救赵”。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庞涓联合赵国引兵伐韩,包围韩都新郑(今属河南省)。韩昭侯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
,率军经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由定陶进入魏境,矛头直指与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庞涓闻讯,忙弃韩而回。魏惠王深恨齐国一再干预魏国的大事,乃起倾国之兵迎击齐军,仍以庞涓为将,太子申为上将军,随军参与指挥,誓与齐军决一战。
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且敌我力量众寡悬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便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他命令军队由外黄向马陵方向撤退。马陵位于鄄邑北60华里处,沟深林密,道路曲折,适于设伏。孙膑命令兵士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庞涓一见大喜,认为齐军撤退了3天,兵士就已逃亡过半,便亲率精锐之师兼程追赶。天黑时赶到马陵,命兵士点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见一棵大树被剥去一块树皮,上书“庞涓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庞涓顿悟中计,刚要下令撤退,齐军伏兵已是万箭齐发。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自相践踏,伤无数。庞涓自知厄运难逃,大叫一声:“一着不慎,遂使竖子成名!”拔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正遇太子申率后军赶到,一阵冲杀,魏军兵败如山倒。齐军生擒太子申,大获全胜。史称此战为“马陵之战”,称孙膑的战法为“减灶之计”。此战后,魏国由盛转衰,孙膑却因善于用兵而名扬天下。
成语: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相关的成语各一个。
城濮之战主要人物是晋文公,对方是楚国,楚国大败,成语是退避三舍。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主角都是孙膑,桂陵之战流传的成语是围魏救赵,马陵之战中魏国的庞涓战败自杀,两场战役都是孙膑所在的齐国大胜,魏国失去了中原强国的地位。长平之战交战双方是秦国和赵国,主要人物有赵国的廉颇,后来是赵括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之一,揭秘桂陵之战的过程
桂陵之战的成语是: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 [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 处
《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例 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的办法,打他的县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反义词
围城打援
典 故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马陵之战的成语是:增兵减灶
迷惑敌军的战术,后人称之为“增兵减灶。
典故 :魏国和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城。魏将庞涓听到消息,放下韩国赶回,但齐军已经越过齐境而西进。孙膑对田忌说:“他们魏军素来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因势利导。兵法上说,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会损失上将军,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人能赶到。(为了让魏军以为齐军大量掉队)应使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见到齐军所留灶迹,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入我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丢下步兵,只率轻兵锐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赶齐军。
孙膑估计魏军的行军速度,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以埋伏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于此树之下”。然后命齐军善射者持上万张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好“天黑见到点着的火就一起放箭”。庞涓果然于夜晚来到削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树上写着字,便钻木取火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失去队形。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军队已彻底失败,只好自刎,临说:“总算叫这小子成了名!”齐国乃乘胜全歼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而名扬天下,世人皆传习他的兵法。
魏国桂陵之战惨败于齐国,为何依然有能力独霸天下打败秦齐二国?
大家好,我是我,说起桂陵之战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古代流传至今的成语,很多是出自古代的著名盛事,有些则是因为影响太大,最后才流传千古。而"围魏救赵",可以称得上是两个条件都符合。经此一役,魏国的第一代霸主之位,被换去,庞涓成为声名鹊起的谋士,田忌也成为威震天下的大将。而"围魏救赵"发生的这场战役,名为——桂陵之战。
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纷纷变法图强,而当时对于各变法成功的国家,是李悝所在的魏国。魏国经过李悝的变法,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等各方面都青云直上,远超各国。可是,魏国的强大,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注意,公元前356年,赵国、齐国、宋国、燕国等四个国家的国君,开始了会面,目的很简单,就是阻止魏国的做大,以免最后各国都成为池中之鱼,都得遭殃。
可是,魏国当时的霸主之位,不是白做的。没多久,多国会盟的消息就被魏国知道,为了防止被结盟的各国打垮,他们也采取了措施,用来化解危难。而赵国之所以挑起各国对魏国的仇怨,原因是因为两年前,也就是公元前354年,他们攻打了魏国的附属国卫国,此事被魏国知道,魏国就出兵帮助了卫国。所采用的方法就是,直接派兵将赵国的国都给围了。
经过
为了自救,在公元353年,赵国开始派遣使者,到诸国求助,所到的国家有齐国和楚国。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威王,他是一代名主,当时他询问大臣们对此事的意见,但是齐国的丞相邹忌认为,魏国强大,不好为了赵国得罪霸主。可是,同朝的段干朋却持不同意见,他认为,齐威王此时出兵是有可能胜利,只要选好地点,用拖延的战法,就可以把魏军拖垮。如此一来,魏国有了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直接攻打邯郸,而齐国则可以趁机救援赵国。
所以,齐威王还派了一路大军,与宋国、卫国会和;还派遣田忌为将,前往救援赵国。当时田忌的军师,是后来名震天下的孙膑,孙膑的想法和段干朋的想法不谋而合,但是他却改变了策略。想出了新的攻击地点。
他认为,魏国虽然强大,但是赵国也不不弱,加上魏国攻打的地方还是赵国的国都邯郸,攻城之战原本难度就高,攻打一个国家的国度,难度会更高。因为,国都有一个国家的宗庙社稷,必定有重兵把守,而且城墙肯定也很高很坚固,攻打下来并不容易,很需要一段时间。
所以,魏国攻打邯郸定倾了很多兵力,此时的魏国都城大梁,却是空虚之时。因此,孙膑建议将齐国攻打的地点,换为魏国的都城大梁。但是,孙膑也知道庞涓不会轻易上当,他建议田忌,不直接攻城,而是将攻打的地点换为魏国的平陵,因为平陵虽小,但是范围广,人口也多,易守难攻。
更重要的是平陵南邻宋国,北邻卫国,攻打途中要经过一个叫做市丘的地方。只要从此过,运输粮食的道路就会被断,会给人一种齐国的将领是个的假象,可以诱惑魏国的庞涓撤军。田忌很信任孙膑,按照他的建议,开始攻打平陵,但是平陵地形有很大的优势,他一败再败,的印象更加深入人心。
结果
但是孙膑并非将砝码全部压在了平陵,他还派了其他的军队去直接攻打大梁。如此一来,原本的"将领"的印象,加上国都被围的怒气。考虑到齐国的将领是个,庞涓就放心的带着人往回跑,结果,孙膑更厉害,他让田忌跑着丢着东西,让庞涓继续加深他是个无能之人的印象。
轻敌的庞涓,甚至只带了轻便的兵器就往大梁来,结果,被田忌引到了,孙膑带领主力部队在桂岭设下的包围圈,最后,庞涓被抓。 而孙膑因为在这场战斗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 "围魏救赵"的战法,也让此战法在后世被广为流传和应用。
而这场战役之所以千古留名,是因为齐国的各个势力相互配合、信任。齐威王善于纳谏,相信臣子的建议,派遣大军出战,才有了胜利的机会。而孙膑所谓军师,以自己的才智说服将领信任他,采用自己的战法。田忌身为大将,也是善于纳谏,信任孙膑的方法,同时自己也善于打仗,两人配合默契,利用对方的弱势,捏准了对方的心理,打赢了这场大战。一个成为千古留名的大将,一个成为千古留名的军师,相得益彰。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因为实力保存了下来
桂陵之战作为魏国一个展示自己超强诸侯国实力的战役,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这也让很多的国家看到魏国的强大,当然这也让其他的国家对魏国产生的忌惮的心理,虽然魏国在桂陵之战中失败,但是无伤大雅,自己的实力保存得非常完好,并且这场战役也让一个成语扬名了起来,就是围魏救赵,说的就是这个典故。
在魏国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因为赵国出兵占领了,魏国的友邦卫国,毕竟这个时候魏国非常的强,又想争一口气,给自己的兄弟挣回一点面子,所以直接派兵出征赵国,打败赵国的大军,并直接攻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这个时候,齐国看不下,派出了孙膑,而孙膑觉得不能和魏国硬碰硬,直接让自己的军队围攻了魏国,来解救赵国。
赵国得救了,但是整个战役看下来,其实魏国并没有损失有多大,一是自己的都城没有被齐国攻下,并且魏国还占领了赵国的都城邯郸,所以虽然说整个桂陵之战解救了赵国,但是也是给魏国提升了很多的实力,并且最后魏国还派兵围剿齐国的联军,最后齐王直接议和。
最后赵国还是和魏国低声下气的把自己的都城讨了回来,可以想象付出了什么代价,所以魏国虽然说是有了战败的一场 ,但是整体实力还是高过那两个人国家,最后能打败他们自然也是没有什么问题。
成语典故:退避三舍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立木为信 道路以目 卧薪尝胆 历史事件国人 城濮之战 桂陵之战
战国最显著的一个时代特征就是?战?,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和兼并也离不开这个字,战也就是战争,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可不像现在这样不用人出面就可以把对方轰炸的乱七八糟,那时候的战争一开始其实靠的就是人多,也就是排兵布阵,但是随着战争次数的增多,逐步开始向?诡道?演变,打仗更多的开始靠智谋了。
说起这个演变,有一个明显的战争标志就是?桂陵之战?,这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次截击战,也是成语围魏救赵的出自之处,这场战争其实在历史和影视剧上出现国很多次,因为它的主角是庞涓和孙膑这两个千古大冤家,他们之间的故事也被现在很多人津津乐道。
傻傻分不清楚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说起这场战役,很多人同时会想到另外一场战役,就是马陵之战,这两次战役仅仅只有一次只差,其实所有的打法都是一样的,据史记载,这两场战役只是发生的地点不同,只是被救的国家不同,但是傻傻分不清楚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其中一个在历史中就不存在,说此之前,我们还得先说说历史对这两次战役的记载。
桂陵之战,发生的时间在公元前354年,这时候的魏国国力空前强盛,是战国七雄里国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它的魏武卒让其余六国闻风丧胆,实力强大的魏国自然要想着向外扩张,庞涓作为魏国的一代名将,也不是浪的虚名,但是他的才华还是和他的师弟孙膑差了一大截。
桂陵之战中孙膑已经生擒了庞涓。
屡次被庞涓陷害的孙膑,失去了双腿,苟延残喘的逃回了齐国,被齐王重用,魏国已经开始大举向赵国进军,想要一举灭赵,赵王就向齐王求救,但是齐王并没有立即出兵,等到魏国攻入了邯郸,齐国拜田忌为将军,拜孙膑为军师,浩浩荡荡去救赵国了,本来在赵国邯郸等待着齐兵魏军去没有等来齐军。
因为齐军在孙膑的建议下,去攻打守备薄弱的魏国大梁城了,大梁城是魏国最重要的城市,不能有任何闪失,就这样孙膑被魏王催的只能班师回救,孙膑却在庞涓回救的路上设下伏兵,等到魏军出现,一举把魏军打的落花流水,并且生擒了魏国主将庞涓(划重点)。
面对深仇大恨,孙膑真能放走庞涓?
马陵之战,发生的时间在公元前341年,这次魏国进攻的对象是韩国,战争的形式和桂陵之战如出一辙,并且历史上记载的这场战争的双方还是魏国的庞涓和齐国的孙膑,并且还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减灶示弱?和?庞涓于此树下?等故事,庞涓两次上同样的当,也被现在人说成竖子无能。
当然这上面都是历史中的记载,其实马陵之战在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因为这场战役的疑点真的太多了,我们一点一点来分析,桂陵之战的时候,已经成生擒了魏国的庞涓,虽然有一说庞涓随后被放回了魏国,但是就那种情况,孙膑被其害的差点身,怎么会轻易放走庞涓,即使齐国真放走了庞涓,又怎会再度让其为将呢?
马陵之战是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却不用参战?
《史记?魏世家》说的这场战役是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再次用?围魏救赵?的打法,大败魏国,让魏国失去霸主地位,《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记载这场战役是魏国攻打赵国,韩国和赵国亲近就一起抵抗魏国,但是打不过,才向齐国求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这场战役是魏国和战国联合攻韩,韩国不敌,向齐国求救,别急,还没完。
《史记?韩世家》中记载的这一年没有任何战争,只留下了?申不害相韩,诸侯不来侵伐?,也就是说韩国在这几年就没有战争,何来魏国攻打韩国,关于这场战役,《史记》中三次记载均不一致,这四次记载,两次提到韩国没有参战,一次提高韩赵抗魏,只有一则提到了魏国攻打韩国,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说法。
马陵之战的决战地点不符合实际战争,两军将领也存质疑?
据历史学家考证,马陵当时应该在卫国濮阳以北,魏国大梁和齐国临淄之间,在当时应该是齐国的国境,并且和大梁离得很远,魏国抵御齐国入侵,却在齐国的国境之内,当真不可思议,而另一说法马陵在现在的山东郯城,这个地方在当时就是齐国腹地,魏国又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抵御齐国呢?
马陵之战两军的将领普遍认为还是庞涓和孙膑,这也是孙膑复仇杀庞涓的战争,而有其他历史记载这场战争的双方将领确实齐国的田盼和魏国的太子申,并且在太子申抗敌的时候,还路过了宋国的外黄,在这里还有一个徐子劝说太子申不要出兵的记载,真是傻傻分不清楚。
飞鱼评说:
傻傻分不清楚的和马陵之战,其中一个在历史中就不存在,有历史学者认为,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找到了两份不同时间齐魏交战资料,但是这两场战役虽然几乎一模一样,因为时间不同,司马迁就拆成两场战役来写,其实很可能就是同一场战役。
桂陵之战时,庞涓已被齐国生擒,孙膑为何不杀他?
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围魏救赵-桂陵之战
纸上谈兵-长平之战
立木为信-商鞅变法
道路以目-国人
卧薪尝胆 -吴越争霸
——你好~答案已经百度搜索后验证,如果满意请采纳一下 O(∩_∩)O~
有关桂陵之战的成语
孙膑不是不想杀庞涓,而是形势所迫,只能暂时埋下这份仇恨,等待更好的机会。
先秦时期有很多的军事人才,其中有两人在这这样群雄并起的时代中依旧十分的显眼,那便是孙膑和庞涓。孙膑和庞涓本身是师兄弟,同出于鬼谷子门下,庞涓先于孙膑出师,成为了魏国的大臣,孙膑出师后去投奔自己这个师兄,但是庞涓却十分嫉妒自己的这个师弟,甚至于用计谋将孙膑的髌骨挖掉了,从此后孙膑成为了一个废人,从此后,二人结下深仇大恨。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遣庞涓帮助卫国抵御赵国的攻打,而此时孙膑便想出来了“围魏救赵”的计谋,帮助了赵国赢得了魏国。在历史之中的记载中,在这场战争里庞涓是被孙膑俘虏了的。而正是因为庞涓,孙膑的腿才会残废了的,两人之间的仇恨如此之深,孙膑却并没有在这次战争后杀掉庞涓这个俘虏,是因为不恨了吗?并不是,甚至于在后来的马陵之战中,孙膑直接逼了庞涓,而在这次战争中,孙膑没有杀庞涓也只是因为形势所迫。
当时齐国和魏国都属于大国,两个国家如果互相打起来,不管谁输谁赢,国家实力都会被削弱,很容易被其他国家乘虚而入,结成仇并不是上上之举为了保证国家的利益,孙膑只能牺牲掉自己的小仇小恨,而十三年后,孙膑不需要再顾及这点,于是就把庞涓给逼了,报了仇。
和围魏救赵有关。
发音 wéi wèi jiù zhào
释义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示例 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反义词 围城打援 声东击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