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分类 成语分类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视频
tamoadmin 2024-10-25 人已围观
简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却让第三者从中获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的出处是《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_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却让第三者从中获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的出处是《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_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鹬指的是一种鸟,常在水边或湿地捕食小鱼、昆虫和贝类。蚌指的是一种软体动物,有两个坚硬的壳,可以保护自己,常在水中或湿地上生活。渔翁则是指捕鱼的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双方为了争夺某样东西或实现某个目标而相互争斗、相互制约,但最终却让第三方获得了利益。
鹬蚌相持,渔翁得利的应用场景:
1、商业竞争:在商业竞争中,两个公司或者经营者可能会因为争夺市场份额、客户资源或者资源而产生争执,最终导致双方都受到损失,而第三方则可能利用这个机会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警示人们,在商业竞争中要理智对待,不要因为争斗而让其他人得利。
2、政治斗争:在政治斗争中,可能会有两个政党、派别或者国家因为政治利益、领土争端、民族问题等产生冲突和争执,最终导致双方都受到损失,而第三方则可能利用这个机会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警示人们,在政治斗争中要谨慎处理矛盾和利益关系,不要因为争斗而让其他人得利。
3、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两个人可能会因为某种利益或者观点产生争执和冲突,最终导致双方的关系受到损害,而第三方则可能利用这个机会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警示人们,在人际关系中要妥善处理矛盾和利益关系,不要因为争斗而让其他人得利。
古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翻译
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2、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是什么
解 释 一
有一句古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简文: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解释 鹬: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蚌:生活在淡水里的贝类软体动物,有两片椭圆形的外壳。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 处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权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也等咱渔人含笑再中兴。”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自己渔人得利。”
提示
这是一则十分生动的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早已成为大家常用的成语。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注释
且——将要
赵——春秋战国时国名
伐——攻打
方——正在。
曝(pù)——晒。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战国时有名的说客。
惠王——赵国国君
易水——河流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甘——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yù)——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qián)——同“钳”,夹住。
喙(huì)——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 (yù)——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禽——同“擒”,捕捉,抓住。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擒——捕捉
寓意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诗文翻译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会有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蚌相争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蚌合而钳⑤其喙⑥。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⑨之。
字词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③曝(p)):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④鹬(y));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⑤钳(qi2n):夹住。⑥喙(hu@):鸟类的嘴。⑦即:就。⑧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⑨擒(q0n):抓住。
诗文翻译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饿!”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参考资料:
文言文注释